new_logo

【腳底疼痛原因大不同】 劉加醫師

蹠骨痛,通常指蹠骨痛,其疼痛主要出現在前足蹠骨幹及蹠骨頭蹠面(即前足底部)。由於前足橫弓勞損或蹠神經受壓或刺激而引起的前足底部疼痛。多見於跑手彈跳運動肥胖長期站立者,與經常穿過緊、過硬、高跟尖頭鞋履有關。臨床上主要分為兩種類型:

 

1) 鬆弛性蹠痛症:主要由於第一蹠骨先天發育異常導致橫弓慢性損傷,為原發性蹠骨內翻症和蹠骨過度活動症。

2) 壓迫性蹠痛症:具體成因可能與多種因素有關,如外傷軟組織損傷神經壓迫等。

 

【鑒別診斷】

蹠骨痛症和足底筋膜炎、莫頓氏神經瘤都有腳底疼痛的症狀,該如何區分呢?

  蹠骨痛症 足底筋膜炎 莫頓氏神經瘤
原因 前足橫弓勞損或蹠神經受壓或刺激 足底的肌腱或者筋膜發生炎症 腳掌的骨韌帶長期受壓而發炎,甚至壓迫神經,導致小腫塊出現
部位 前足掌 後足底 腳趾與腳掌間
疼痛 較少急性發作,呈緩慢的、漸進式加重,行走時加重,休息時緩解 休息後踏地第一步疼痛劇烈,活動後緩解,久行又加重 足底間歇性疼痛,伴有灼熱、麻木感,疼痛感可能輻射到腳尖

 

【中醫辨證】

蹠骨痛屬於中醫“足痛”範圍,中醫藥治療痛症有較大優勢,結合中醫外治法,可以很大程度減輕痛楚,副作用較小。

  症狀 方藥 外治
風寒痺阻 前足掌疼痛,蹠趾關節僵硬,活動不利,畏寒怕風,遇寒加重 羌活、獨活、槁本、防風等 針灸手法按摩針刀中藥浸腳等
痰濕阻絡 前足掌疼痛腫脹,下肢困重,可兼有頭暈目眩、納呆等 半夏、天麻、白朮、陳皮等
氣滯血瘀 刺痛,痛處固定,通常有外傷史 桃仁、紅花、白芍、川芎等
肝腎不足 前足掌疼痛,伴耳鳴耳鳴,腰膝酸軟等 附子、地黃、山萸肉、山藥等

 

【日常護理】

  1. 穿著適當的鞋:選擇前腳掌空間較寬的鞋,給予前腳掌足夠活動空間;避免穿著過硬、過軟的鞋。
  2. 選用扁平足鞋墊:可減輕足弓坍塌引起的腳掌疼痛
  3. 放鬆肌肉:每晚熱水泡腳,放鬆肌肉之餘亦可促進氣血循環;進行適量足部拉伸運動,如踩網球按摩腳板和腳趾
  4. 減輕體重:肥胖人士減輕體重後可減少腳掌的負重,有效改善疼痛

 

【醫案分享】

A小姐因左前足掌疼痛半年來就診,之前已求診西醫及進行物理治療,前期稍有好轉,及後進展緩慢,於是嘗試中醫治療。A小姐因為長期穿著高跟鞋及長期站立,導致扁平足,站立時前足蹠骨負重增加,壓迫蹠神經所致。而由於疼痛導致站立及行走姿勢不正確,出現左側內踝疼痛。近來工作、生活壓力有所增加,常覺疲勞及情緒不暢,導致氣機不暢。

診斷:足痛

辨證:氣滯血瘀

治法:疏肝理氣,活血祛瘀

 

【治療方案】

1、中醫內服:採用柴胡、白芍、香附、桃仁、紅花、雞血藤等藥物理氣疏肝,活血化瘀

2、外治:

  • 針灸:氣海、血海、三陰交、解溪、足三裏等穴位
  • 中頻理療:疼痛部位採用中頻理療,疏通經絡、止痛
  • 拔罐:腰背部膀胱經(即腰背部肌肉),放鬆腰背肌肉有效改善身體力學平衡,減輕足部壓力
  • 手法按摩:採用推、揉、按等手法放鬆小腿肌肉

第一次治療結束後,A小姐反饋說內踝疼痛已經消失,前足掌疼痛減輕4成,對中醫治療充滿信心,於是繼續治療。第四次治療結束後只剩第四隻腳趾附近輕微疼痛,並要求繼續治療,鞏固療效之餘亦徹底改善症狀。

 

【建議】

  1. 切密過度站立和行走,適時休息。
  2. 每晚熱水浸腳放鬆肌肉,促進氣血循環。
  3. 進行適當足部拉伸運動,改善局部經絡氣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