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_logo

肩周炎

肩周炎(Frozen Shoulder),又稱「冰凍肩」或「粘連性關節囊炎」,是一種以肩關節疼痛和活動受限為主要特徵的疾病,因關節囊發炎、增厚及纖維化導致關節僵硬。

– 好發於 40-60歲 成年人,女性略多於男性(約 60% 病例為女性)。

– 整體發生率約 2-5%,糖尿病患者風險較高(發病率達 10-20%)。

肩周炎​FAQ

答:針灸是可以治療肩周炎,尤其在肩周炎的早期,針灸能迅速鎮痛。

答:肩周炎成因多數是因為肩膊肌肉過份拉扯,嚴重阻礙肩胛骨正常活動,在相互牽扯情況下,肌肉更會因此拉得更緊,不平衡狀況加深,導致肩關節旁的軟纖維發炎及關節移位。

答:

1. 除適當運動外,盡量減少使用患肢提重物或過份活動肩關節。

2. 避免側睡在痛手的一邊。

3. 如肩關節感到疼痛,可依物理治療師的指示,用熱或冰敷患處, 以減輕痛楚。

4.日常生活如穿衣,梳頭等,可用健肢來協助患肢進行。

答:

  • 40~60歲人群(尤其女性)

  • 糖尿病患者(風險高3~5倍)

  • 甲狀腺疾病、心臟病患者

  • 肩部長期制動者(如骨折後固定)

 

答:部分患者可在1~3年內自行緩解,但不治療可能遺留功能障礙。

頸椎病

頸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又稱「頸椎退化性疾病」,是由於頸椎間盤退行性病變、骨質增生或周圍軟組織損傷,壓迫神經根、脊髓或血管,引發一系列臨床症狀的疾病。常見於中老年人,但近年因生活型態改變(如久坐、低頭使用電子產品)有年輕化趨勢。

– 全球:約10-20%的成年人有不同程度的頸椎病變。

– 中國:35歲以上人群發病率約15%,50歲以上可達30-40%。

– 高風險族群:長期伏案工作者、低頭族、頸部外傷者

頸椎病​FAQ

答:大多數頸椎病患者,通過簡單的治療就可以恢復,只有少數的需要手術。 

答:適當休息、熱敷、輕柔按摩 、伸展運動、改變生活習慣。

答:維持良好的姿勢(坐姿、站姿)、適當運動(例如散步)、避免長時間低頭工作、注意休息等。

答:建議多吃蔬菜水果、堅果、全穀物,並注意補充歐米茄3脂肪酸和維生素E。

答:散步、游泳、瑜伽等都是有益的運動方式。

腰椎間盤突出

腰椎間盤突出(Lumbar Disc Herniation)是指腰椎間盤的纖維環破裂,導致中央的髓核組織向後或側後方突出,壓迫鄰近神經根或脊髓,引發疼痛、麻木或運動功能障礙的疾病。

好發於 30-50歲 成年人,男性略高於女性。

約 80% 的成年人一生中至少經歷一次腰痛,其中 5-10% 與椎間盤突出相關。

– L4-L5 和 L5-S1 為最常受累節段(佔90%以上)。

腰椎間盤突出FAQ

答:腰椎間盤突出的患者即使合併有下背痛及下肢疼痛的症狀,並不需要急著開刀。

大部分腰椎間盤突出患者的症狀,在使用適當的止痛藥、肌肉鬆弛劑及復健幫助之下,都能自行緩解。 

答:椎間盤突出患者在急性疼痛時要多休息,比較舒緩時則請多運動,訓練核心肌群避免肌肉僵硬與萎縮。

建議選擇不增加腰部負擔、避免彎腰、轉腰與腰部負重的運動,舉例來說包括散步、慢跑、游泳等等都是不錯選擇,也建議多多訓練核心肌群比如豎脊肌群、多裂肌等,提供腰椎足夠的保護和支撐。

答:仰臥或側睡是最佳選擇。

答:保持良好姿勢:坐姿和站姿要正確,避免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

答:臥床休息(建議睡硬床墊)、局部熱敷(每次10-20 分 鐘)】、藥物、 使用腰部支撐ヽ護腰帶或緊身衣來限制脊椎的活動、適當休息和避免誘發疼痛的動作。 

膝關節發炎

膝關節發炎(Knee Inflammation)指膝關節內滑膜、軟骨或周圍組織因損傷、感染或自身免疫反應引發的炎症,常見類型包括骨關節炎(Osteoarthritis, OA)、類風濕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及創傷性關節炎。

  • 全球:骨關節炎影響約 3.3億人(WHO 數據),60 歲以上族群盛行率超過 40%

  • 亞洲:膝骨關節炎在 65 歲以上人口中達 50%(中國流行病學研究)。

  • 性別差異:女性患病率高於男性(約 1.5–2倍),尤其停經後女性。

膝關節發炎FAQ

答:

  1. 用護膝或繃帶穩定關節。
  2. 暫停負重活動,避免惡化。
  3. 每次15分鐘,每日2-3次(48小時內進行)。
  4. 彈性繃帶包紮減輕腫脹(勿過緊)。
  5. 坐臥時將膝部墊高於心臟,促進消腫。

⚠️ 若疼痛劇烈或無法行走,應立即就醫!

答:關鍵在於「減壓+強化」

  • 控制體重
  • 運動選擇
    避免(跳躍、深蹲、下坡跑),改選游泳、騎單車
  • 肌力訓練 直抬腿運動
  • 營養補充:
    Omega-3(鮭魚、亞麻籽)
    維生素D+鈣質:維持骨骼健康
    膠原蛋白或葡萄糖胺(效果因人而異,建議諮詢醫師)

答:避免食用過咸的食物,以減少關節炎的疼痛和腫脹。 避免攝入過多的糖和精緻碳水化合物,如糖果、餅乾、白飯、白麵包等,這些食物會增加體內的炎症反應。

增加攝入蛋白質、鈣質、維生素D等有助於保持骨骼健康的食物,如豆腐、奶類、魚類、蛋類、綠色蔬菜等。 控制鈉的攝入量。

答:疼痛的部位盡量不要做屈曲的動作。

答:恢復時間主要取決於。

受傷程度:
輕度:約2-3週
中度:約4-6週
重度:可能需要8週以上

坐骨神經痛

坐骨神經痛(Sciatica)指坐骨神經(L5-S3神經根組成)受壓迫或刺激引起的放射性疼痛,從下背部延伸至臀部、大腿後側、小腿及足部。非獨立疾病,而是多種病因導致的症狀群。

  • 全球終生盛行率約 10-40%

  • 好發於 45-64歲 人群

  • 腰椎間盤突出引發者佔 90% 以上

  • 復發率:初次發作後 20-30% 患者一年內復發

坐骨神經痛​ FAQ

答:如果是由拉傷或挫傷而導致的坐骨神經痛,在損傷的部位修復後,是有可能自愈的。

答:

  • 香蕉:富含鉀和維生素B6,可以幫助緩解肌肉痙攣和神經疼痛。 ...
  • 莓類水果:藍莓、草莓等莓類水果富含抗氧化物質,可以幫助減少體內發炎反應。 ...
  • 菠蘿:富含維生素C 、錳,具有天然的消炎作用,可以幫助 減輕疼痛和促進組織修復 。

答:可以,坐骨神經痛的成因,多半與神經壓迫、神經骨架不正、錯位相關,可以整脊的方式,盡可能還原結構,將骨頭與神經的空間恢復,減少空間的壓迫。 結構的還原,是為治療本疾病,非常重要的一環

答:坐骨神經痛需要避免吃一些容易加重發炎增加疼痛感或是影響神經健康的食物。

例如:炸物、高糖食物、高脂肪食物、加工食品、酒精等等,這些食物容易導致病情惡化

答:避免運動,反而導致肌肉繃緊、腰部負擔加重。

手指腱鞘炎(彈弓指)

手指腱鞘炎(俗稱「彈弓指」或「扳機指」)是屈指肌腱通過A1滑車(位於掌指關節處)時發生卡壓或摩擦,導致腱鞘發炎、增厚,使手指活動時產生彈響、疼痛,甚至卡住無法伸直。

  • 好發族群:40-60歲中老年人、女性(發病率約為男性2-6倍)、糖尿病或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

  • 發生率:一般人群約2-3%,糖尿病患者高達10%。最常發生於拇指、中指及無名指。

手指腱鞘炎(彈弓指)FAQ

答:彈弓手並非不治之症,定期拉筋及進行適當的休息就可避免患上彈弓手。

答:保守治療:2~4週症狀緩解,需持續拉伸鍛鍊。

答:不傳染,但可能同時或先後累及多個手指(尤其類風濕患者),拇指、中指、無名指最常見。

答:

  • 正確用手習慣:避免長時間握硬物,使用粗柄工具減少關節壓力。

  • 工作中間歇拉伸:每小時做手指伸展運動(如握拳→張開重複10次)。

  • 強化手部肌肉:用軟力球或橡皮筋做抗阻訓練。

  • 控制基礎疾病:糖尿病患者嚴格監控血糖。

 

答:出現以下情況請立即就診:
⚠️ 手指持續卡住無法自行伸直
⚠️ 關節紅腫熱痛(可能感染)
⚠️ 保守治療1個月無改善
⚠️ 影響日常生活(如拿筷子、扣鈕扣困難)

足底筋膜炎

足底筋膜炎(Plantar Fasciitis)是足底筋膜(連接腳跟與腳趾的厚韌帶組織)因反覆微損傷引發的無菌性炎症,主要表現為足跟部劇痛,尤其在晨起第一步時最明顯。

  • 約佔足部疾病就診案例的 11-15%(美國骨科醫學會數據)。

  • 高風險人群:40-60 歲成人、長跑者、體重過重者(BMI>30 風險增 5 倍)、久站職業(教師、醫護)。

  • 女性發病率高於男性(可能與穿高跟鞋相關)。

足底筋膜炎 FAQ

答:大約80%的病例都能在數月內自然解決,可以靠著平時的注意保養和運動減緩發作的機會。

答:熱敷,抬高足部,讓小腿休息,都會使疼痛減輕。

答:

  • 坐在椅子上,疼痛的腳做翹二郎腿姿勢
  • 手抓疼痛腳的腳趾根部,往腳踝的方向拉,拉到感覺足弓緊繃
  • 維持10秒鐘,然後休息10秒鐘,一個循環做10次,一天做3個循環

答:避免會加重發炎反應的食物,以免延長恢復時間或讓症狀惡化。

高糖分、高油脂的食物往往會促進體內的發炎反應,

例如精製糖、含糖飲料、糕點、炸物等,這些食物容易導致體內氧化壓力增加,使發炎更難消退。

答:基本原理應該是要減少足底面積的壓力,因此就應選用氣墊鞋或乳膠墊的避震作用來減輕足底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