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敏感
鼻敏感稱為「過敏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是免疫系統對環境中的過敏原(如塵蟎、花粉、寵物皮屑等)產生過度反應,導致鼻腔黏膜發炎的慢性疾病。根據發作時間可分為: 季節性(如花粉症)及常年性(全年發作,常見過敏原為塵蟎、黴菌)。
主要症狀包括:
鼻部症狀:鼻塞、流清鼻涕、鼻癢、打噴嚏(陣發性連續噴嚏)。
眼部症狀:眼睛癢、流淚、充血(過敏性結膜炎)。
其他 :喉嚨癢、咳嗽、嗅覺減退,嚴重者可能伴隨頭痛、疲倦或睡眠障礙。
過敏原接觸:
– 室內:塵蟎、寵物皮屑、黴菌、蟑螂排泄物。
– 室外:花粉、空氣污染(如PM2.5)。
遺傳因素:家族有過敏史(如氣喘、異位性皮膚炎)者風險較高。
環境誘因:冷空氣、濕度變化、刺激性氣味(如香水、煙霧)。
根據症狀對生活的影響分為:
間歇性: 症狀每週少於4天,或持續少於4週。
持續性: 症狀每週超過4天,且持續超過4週。
Lv1 輕度:症狀不影響睡眠、工作或日常活動,可以改善生活習慣及日常飲食調理。
Lv2 中度:症狀導致生活品質下降(如失眠、注意力不集中), 需要找醫師了解及跟進處理
Lv3 重度: 嚴重影響生活品質,而且持續症狀一段日子,開始出現情緒問題(如焦慮或抑鬱等),強烈建議向醫師尋求治療協助。
西醫文獻:
– Bousquet, J., et al. (2020). Allergic Rhinitis and its Impact on Asthma (ARIA) Guidelines. Allergy.
– American Academy of Allergy, Asthma & Immunology (AAAAI). *Allergic Rhinitis Overview*.
中醫文獻:
– 中醫藥管理局(2018)。《過敏性鼻炎中醫診療指南》。
– 張伯禮(2016)。《中醫內科學》。人民衛生出版社。
綜合資源: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Allergic Rhinitis and Sinusitis*.
– 台灣氣喘衛教學會。過敏性鼻炎衛教手冊。
鼻敏感FAQ
答:許多人認為鼻敏感(過敏性鼻炎)只是「打噴嚏、流鼻水」的小毛病,不治療也不會怎樣,甚至覺得「吃藥只是緩解症狀,不如忍一忍」。
1. 可能引發嚴重併發症
鼻竇炎:長期鼻塞導致鼻竇引流不暢,細菌感染風險增加。
中耳炎:耳咽管功能受影響,尤其兒童更常見。
哮喘惡化:鼻敏感患者罹患哮喘的機率比一般人高3倍(過敏性鼻炎是哮喘的獨立危險因子)。
睡眠障礙:鼻塞導致缺氧、睡眠呼吸中止,影響日間專注力與工作效率。
2. 影響生活品質
學童:因鼻塞、頭暈導致學習效率下降。
成人:長期鼻炎症狀可能引發慢性疲勞、情緒焦慮。
社交困擾:頻繁擤鼻涕、揉眼睛可能造成尷尬。
適度運動:: 適度運動有助於提高身體活力,但避免劇烈運動。
答:鼻敏感是免疫系統對過敏原的反應,並非由病毒或細菌引起,因此不會傳染。常被誤認為感冒,但感冒通常伴隨發燒、濃鼻涕,且病程較短(1-2週)。
答:現代類固醇鼻噴劑(如Fluticasone)僅局部作用,全身吸收率極低,按醫囑使用安全,因擅自停藥反而可能使症狀惡化,導致鼻粘膜變薄。
答: 過敏原無所不在!乾燥地區可能花粉更多,而潮濕地區塵蟎更盛。改善環境(如防蟎寢具、空氣清淨機)比搬家更實際。
答:中醫透過調理體質(如補肺脾腎)可降低發作頻率,但若接觸大量過敏原或免疫力下降,仍可能復發。需配合生活習慣調整。
哮 喘
哮喘(Asthma) 是一種慢性氣道炎症性疾病,其特徵為反覆發作的喘息、氣促、胸悶或咳嗽等,其發喘的基理是:
1) 氣道高反應性(支氣管對各種刺激過度敏感)
2) 可逆性氣流受限(支氣管收縮、黏膜水腫、黏液分泌增多)
主要症狀包括:
1. 急性發作表現:症狀突然加重、說話困難、呼吸頻率增快、使用輔助呼吸及血氧飽和度下降喘)
2. 慢性症狀:喘息(呼氣時高音調哨笛音)、呼吸困難(尤其在夜間或凌晨加重)、胸悶(胸部壓迫感)及慢性咳嗽(可能是唯一症狀,特別是咳嗽變異性哮
1. 遺傳因素:
– 家族過敏史(哮喘、過敏性鼻炎、特應性皮炎)
– 基因多態性(如ADAM33、ORMDL3等)
2. 環境因素:
– 過敏原:塵蟎、花粉、寵物皮屑、黴菌孢子
– 空氣污染:PM2.5、二氧化氮、臭氧
– 職業性致敏物:麵粉、木屑、化學蒸汽
3. 誘發因素:
– 呼吸道感染(尤其是病毒感染)
– 劇烈運動(運動誘發哮喘)
– 冷空氣
– 情緒波動
– 藥物(如阿司匹林、β受體阻滯劑)
哮喘嚴重程度分類會根據 GINA 2023指南,分別以 症狀頻率、夜間症狀、肺功能(FEV1) 及急救藥物使用等作制定嚴重性。
症狀頻率 夜間症狀 肺功能(FEV1) 急救藥物使用
【 間歇性 】 每週<1次 | 每月≤2次 ≥80%預計值 每週<2次
【 輕度持續 】 每週≥1次 | 每月>2次 ≥80%預計值 每週>2次
【 中度持續 】 每日有症狀 | 每週≥1次 60-80%預計值 每日使用
【 重度持續 】 持續症狀 | 頻繁夜間發作 <60%預計值 多次/日
1.國際指南:
– 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 (GINA). Global Strategy for Asthma 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 2023.
– 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哮喘學組. 支氣管哮喘防治指南(2020年版).
2. 中醫文獻:
–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中醫內科常見病診療指南-哮喘(2017).
– 王永炎主編. 中醫內科學(第2版). 人民衛生出版社.
3. 研究論文:
– Barnes PJ. Immunology of asthma and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Nat Rev Immunol 2008.
– 李國勤等. 中醫藥治療支氣管哮喘的Meta分析. 中國中藥雜誌,2019.
4. 實用手冊:
– 世界衛生組織. 哮喘實況報道(2021).
– 中國哮喘聯盟. 哮喘患者自我管理手冊.
哮 喘 FAQ
答:典型症狀包括
- 呼吸時發出「咻咻」聲(喘息)
- 持續咳嗽(可能乾咳或有痰)
- 胸口緊繃或疼痛
- 呼吸急促,說話困難
- 嚴重時嘴唇/指甲發紫(需立即就醫)
答:一些人可能對某些食物(如堅果、海鮮或乳製品)過敏,這些食物可能加重哮喘症狀。
答:是一種受遺傳體質和環境因素雙重影響的疾病的慢性氣道阻塞疾病,父母都有氣喘的人,幾乎都會遺傳到氣喘病。
答:游泳、慢跑或騎單車可以改善病情 。
絕對禁止快速換氣的激烈運動,例如有氧運動、長跑,或是籃球、足球等,這些運動會讓呼吸急促換氣頻繁,「溫度」、「濕度」對於氣管影響愈明顯,愈容易誘發氣喘。
在乾燥寒冷的氣候裡,以緩和的運動為佳,如在溫水游泳池游泳,或是慢跑和騎單車。
答:是的,某些人隨著年齡增長可能會改善,而其他人則可能會持續存在或加重。
專 注 力 不 足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縮寫為ADHD),是一種神經發展障礙。主要表現為難以專注、過度活躍、做事不考慮後果等。全球約5-7%兒童及4%成人患有ADHD,以男孩居多,約60%兒童症狀持續至成年。
可分為1)意志力不足型、2)過動衝動型 及 3)混合型
主要症狀:易分心、健忘、組織困難|坐立不安、多話、打斷他人;學習方面粗心錯誤、經常功課拖延、課堂干擾及學業社交雙重困難等; 情緒方面白日夢、低動機、易怒及情緒波動大等。如發生在成人上,就以時間管理差、拖延症、|衝動消費、人際關係緊張等
西醫觀點
1) 神經生物學因素:
– 多巴胺(Dopamine)和去甲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系統功能異常
– 前額葉皮質(Prefrontal Cortex)功能低下
– 基底核(Basal Ganglia)體積較小
2) 遺傳因素:
家族遺傳率達76%,與DRD4、DAT1等基因相關
3)環境因素:
– 產前:母親吸煙、飲酒、壓力
– 產後:鉛暴露、早產、低出生體重
– 社會心理:教養方式、家庭衝突
中醫觀點
– 先天稟賦不足:腎精虧虛,髓海不充
– 後天失養:脾胃虛弱,氣血生化不足
– 情志失調:肝氣鬱結,心神不寧
– 痰熱擾神:飲食不節,痰濕內生
DSM-5嚴重度分級:
– 輕度:症狀略超診斷標準,功能影響小
– 中度:症狀與功能損害明顯
– 重度:多項症狀嚴重影響生活
1. 西醫文獻:
–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 DSM-5®
– 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2019)ADHD診療指引
2. 中醫文獻:
– 《中醫兒科學》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章節
–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20)《兒童行為障礙中醫治療》
3. 研究報告:
– 台灣衛生福利部ADHD流行病學調查(2022)
– 香港中文大學中西醫結合治療ADHD臨床試驗(2021)
4. 網路資源:
– 台灣ADHD協會專業衛教資料
– 美國CDC關於ADHD的最新研究
專 注 力 不 足 FAQ
答:有氧運動是很有幫助的,只要是達到你最大心跳率65~75% 的運動,持續進行20~30 分鐘,都會有不錯的提高正腎上腺素、多巴胺的效果,例如游泳、跑步、騎腳踏車。
答:
1. 創造專注的學習環境
2. 利用時間管理技巧
3. 排除學習中的干擾因素
4. 適當的休息與運動
5. 設立清晰的學習目標
6. 建立獎勵系統
7. 運用互動式學習平台
8. 培養正念與情緒管理
答:ADHD是由於先天的神經因素造成,後天的環境僅可能惡化或是改善這些表現。
因此家長可以為ADHD孩子建立支持性環境,促進孩子在學習、互動上的表現以及彌補能力上的不足。
答: 診斷通常由專業醫生或心理學家進行,通過行為觀察和標準化測試來評估症狀。
答: 雖然有些人隨著年齡增長症狀可能減輕,但許多人會持續面臨挑戰。
自 閉 症 類 群 障 礙
自閉症類群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是一種神經發展障礙,主要特徵為:1)社交溝通障礙、2)侷限重複的行為模式 及 3)症狀在早期發展階段出現。根據DSM-5診斷標準,原先的亞型(如自閉症、亞斯伯格症)現已統整為ASD光譜概念,依支持需求程度分級。
全球數據平均盛行率約1-2%,近20年診斷率上升(美國CDC 2023年報告為1/36兒童),男性高於女性(約4:1),以已開發國家診斷率較高。
– 社交溝通缺陷
– 侷限重複行為
– 眼神接觸異常
– 缺乏共享注意力
– 難以理解社交線索
– 刻板動作(搖晃、拍手)
– 固著儀式行為
– 感覺異常(過敏/遲鈍)
– 語言發展遲緩
– 代名詞反轉(你/我不分)
– 字面理解困難
– 鸚鵡式仿說
– 特殊用語重複
– 對人聲反應淡漠
– 對特定質地/聲音極度敏感
西醫觀點
1. 遺傳因素:遺傳率達74-93%
– 已知相關基因(SHANK3、NLGN3/4X等)影響突觸功能
2. 大腦過度生長
– 鏡像神經系統功能異常
– 血清素、GABA等神經傳導物質失衡
3. 環境風險
– 高齡父母(尤其父親>40歲)
– 孕期感染、早產、低出生體重
中醫觀點
1. 先天稟賦不足
– 「腎精虧虛」致髓海不充
– 「心腎不交」影響神志發展
2. 後天失養
– 脾胃虛弱導致氣血生化不足
– 肝鬱氣滯影響情緒表
程度分類(DSM-5)以社交需求、行為表現及生活功能三方面以劃分等級。
1級(需支持):有社交意願但技巧笨拙|可忍受常規改變|需少量協助|
2級(需大量支持):明顯互動困難|頻繁刻板行為|日常需協助
3級(需極大量支持): 極少主動社交|嚴重固著行為|完全依賴照顧|
1. 權威指南:
–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22). DSM-5-TR®
– 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2021)《ASD診療指引》
2. 研究文獻:
– Nature Reviews Disease Primers (2020)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 《中醫兒科學》自閉症章節(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3. 實務資源:
– 台灣自閉症基金會專業衛教手冊
– CDC官方ASD資訊頁面(2023更新)
4. 中西醫整合:
– 長庚醫院(2023)《針灸改善自閉症兒童感覺過敏研究》
– 上海中醫藥大學(2022)《益智醒腦方對ASD語言功能影
自 閉 症 類 群 障 礙 FAQ
答:通常被認為是天生的,主要是由於神經發展的異常。
答:若發現疑似自閉症症狀,可讓幼兒在18個月(也可能更早)至2歲間接受自閉症篩檢,以便提早確診、接受治療。
答:自閉症是一種終身的神經發展障礙,並不會「痊癒」。
透過早期的介入和持續的提供支持,許多自閉症者能夠在社交、溝通和適應技能方面取得顯著進步,因此也提升生活品質。
答:均衡飲食、避免加工、 無麩質與無乳糖飲食、增加Omega-3脂肪酸、定時進餐、適量補充維生素和礦物質、保持水分、監測食物過敏、建立良好的用餐習慣。
答:早期跡象包括不對眼、缺乏社交微笑、對聲音或觸覺過敏和語言發展延遲。
偏 食
偏食(Dietary Bias)指個體長期對特定食物表現出過度偏好或排斥,導致飲食結構失衡,可能影響生理機能與心理健康。常見於兒童,但成人也可能因心理或環境因素形成偏食習慣。
研究顯示,全球約20%-50%的兒童曾有偏食行為,其中3-6歲為高發期。
主要症狀包括:
1.生理症狀:
– 營養缺乏(如缺鐵性貧血、維生素D不足)
– 免疫力下降
– 生長遲緩(兒童身高/體重低於標準)
– 便秘或腹瀉
2.心理社會症狀:
– 進餐焦慮
– 社交困擾(如抗拒聚餐)
– 自尊心低落
1.生理因素:
– 味覺敏感(如苦味受體基因差異)
– 食物過敏或不耐受
– 胃腸功能異常
2.心理因素:
– 焦慮
– 強迫傾向
– 自閉症譜系障礙(ASD)患者的感官敏感
3.環境因素:
– 家庭飲食習慣(如父母偏食)
– 廣告影響
– 進餐壓力(如強迫餵食)
4.文化因素:
– 宗教禁忌
– 地域飲食傳統限制選擇
程度 | 表現 | 健康影響 |
---|---|---|
輕度 | 偶爾排斥少數食物,整體飲食多樣性尚可 | 無明顯異常 |
中度 | 長期拒絕多類食物(如蔬菜、肉類),營養攝取不足 | 輕度貧血、易疲勞 |
重度 | 僅接受極少數食物(如只吃白飯與麵食) | 嚴重營養不良、器官功能受損 |
學術文獻:
– 中國營養學會. (2022).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
– Taylor, C. M., et al. (2015). Picky Eating in Children: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Pediatrics.中西醫指南:
– WHO. (2020). Guidelines on Nutrition Management in Selective Eating.
– 張仲景. 《傷寒雜病論》(脾胃調理相關條文).臨床資源:
– 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 (2021). Avoidant/Restrictive Food Intake Disorder (ARFID).
偏 食 FAQ
答:可以逐步引入新食物,嘗試不同的烹調方法,並與家人朋友一起進餐以增加多樣性。
答:對於兒童來說,偏食可能影響其正常的成長和發育,因為他們可能無法攝取足夠的營養。
答:以身作則,提供多樣的健康食物,並創造愉快的用餐環境,鼓勵孩子嘗試新食物。
答: 是的,長期偏食可能導致焦慮或抑鬱等心理健康問題。
答:偏食者應盡量避免高糖、高鹽及高脂肪的加工食品,並增加新鮮水果和蔬菜的攝入。
增 高
增高(Height Growth)是指個體在生長發育過程中,身高因生理或病理因素產生的變化。
根據醫學研究與臨床觀察,小兒身高生長緩慢的原因大致可分為 先天遺傳因素 與後天環境及疾病因素兩大類。
遺傳因素在兒童身高發展中扮演基礎性角色,約占影響因素的70-80%。若父母身高較矮,孩子有較高可能性也會遺傳到相似的身高潛力。臨床上常用「遺傳身高預測公式」來估算孩子的預期成年身高:男孩為(父親身高+母親身高+13)÷2±5厘米;女孩為(父親身高+母親身高-13)÷2±5厘米6。然而,遺傳並非絕對決定因素,後天的環境與照護仍可幫助孩子發揮最大生長潛能。
「遺傳身高預測公式」
評估孩子的預期成年身高:男孩為(父親身高+母親身高+13)÷2±5厘米;女孩為(父親身高+母親身高-13)÷2±5厘米。
按身高標準差(SD):
正常範圍:身高位於同齡同性別平均值的±2 SD內。
矮小症:<-2 SD;高大症:>+2 SD。
按骨齡(Bone Age):
骨齡提前:可能導致成年身高偏低(性早熟)。
骨齡延遲:潛在生長空間較大(如生長激素缺乏)。
遺傳因素
在兒童身高發展中扮演基礎性角色,約占影響因素的70-80%。若父母身高較矮,孩子有較高可能性也會遺傳到相似的身高潛力。臨床上常用。然而遺傳並非絕對決定因素,後天的環境與照護仍可幫助孩子發揮最大生長潛能。
內分泌系統異常
生長激素缺乏症是最常見的內分泌性矮小原因,這類兒童的年生長速度通常低於4公分,骨齡明顯落後實際年齡,如甲狀腺功能低下也會嚴重影響生長速度與骨骼發育,這類兒童除身高增長緩慢外,常伴有皮膚乾燥、便秘、怕冷等症狀。性早熟則因性激素過早分泌導致生長板提前閉合,雖然兒童早期可能身高突出,但最終成人身高往往較矮。
慢性疾病
長期未控制的氣喘、過敏性鼻炎等呼吸道疾病可能因慢性缺氧與睡眠中斷而影響生長;胃腸道疾病如乳糜瀉、炎症性腸病會導致營養吸收不良;腎臟疾病可能引起代謝性酸中毒與生長激素抵抗;先天性心臟病則因組織供氧不足而限制生長。這些慢性疾病若能及早診斷與適當控制,通常可改善兒童的生長狀況。
營養不良
是開發中國家兒童生長遲緩的主因,或可能因挑食、飲食不均衡或錯誤飲食觀念而發生。蛋白質、鋅、鐵、鈣、維生素D等關鍵營養素缺乏會直接影響骨骼生長與代謝。值得注意的是,過度肥胖雖然看似「營養過剩」,但實際上可能伴隨微量營養素缺乏,且肥胖兒童常出現骨齡超前現象,可能導致最終身高減少。
心理因素
長期處於壓力環境或缺乏關愛的兒童可能出現「心理社會性矮小症」,這類兒童除身高增長緩慢外,常伴有行為異常與發育遲緩,其生長激素分泌模式可能異常,但轉換到支持性環境後通常能出現追趕性生長
透過現代醫學原理及中醫理論加以演化出來的增高方法,可以從以下6方面入手:
充足睡眠
是促進兒童自然增高的關鍵因素。生長激素的分泌具有明顯的晝夜節律,約70%的生長激素在深睡眠階段分泌,特別是在晚上9點至凌晨1點以及早上5點至7點這兩個高峰期。中醫認為這段時間是胆肝經循行高峰時段,胆經運作正常有助成長發育同時調節內分泌平衡。 一般學齡兒童應保證每天9小時的優質睡眠,幼兒則需要更長。
為確保良好睡眠品質,家長應建立規律的就寢時間,營造黑暗、安靜、涼爽的睡眠環境,避免睡前使用電子設備,因藍光會抑制褪黑激素分泌,干擾睡眠啟動。對於有過敏、氣喘或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兒童,應積極治療這些可能影響睡眠的疾病,以確保不受干擾的睡眠品質與正常的生長激素分泌。
適當運動
對骨骼生長的刺激作用無可替代。運動通過機械性壓力促進骨骼生長板的軟骨細胞增殖與礦化,同時增加局部血液循環,為生長板帶來更多營養物質。縱向衝擊性運動如跳繩、籃球、排球等最能有效刺激下肢長骨生長,研究顯示規律跳繩的兒童比不運動者每年可多長高1-1.5公分。游泳雖缺乏重力負荷,但全身伸展動作有利於脊椎延長;懸掛運動如單槓可減輕脊椎壓迫,促進軀幹生長。建議兒童每天至少進行60分鐘中等強度以上的運動,其中應包含20分鐘的縱向衝擊運動。值得注意的是,過度訓練與早期專項化運動可能適得其反,導致生長板損傷或能量分配失衡,反而影響正常生長發育。
針灸 及 推拿拉筋 治療是可以減輕脊椎壓迫,同時刺激肌肉縱向收縮,促進肌肉骨骼生長。
均衡營養
蛋白質是骨骼與肌肉建構的基本材料,優質蛋白質來源包括蛋、魚、瘦肉、豆製品等,建議每日攝取量為每公斤體重1.2-1.5克36。鈣與維生素D共同作用於骨骼礦化,牛奶、乳製品、小魚乾、深綠色蔬菜是良好的鈣質來源,而適量日曬(每日15-30分鐘)可促進皮膚合成維生素D。鋅、鎂、磷等礦物質與多種維生素也參與生長過程,應通過多樣化飲食獲取。
飲食策略上應強調「質重於量」,避免高糖、高脂的空熱量食物佔據胃容量,排擠營養密度高的食物。對於挑食或吸收不良的兒童,中醫稱為「積食」,可透過中醫指導調理,再適度補充營養補充劑,改善營養吸收。
心理健康
慢性壓力會導致皮質醇持續升高,抑制生長激素分泌與作用。家長應營造支持性的家庭環境,避免過度學業壓力,幫助孩子建立情緒調節能力。有研究顯示,在孤兒院等環境中生長遲緩的兒童,轉移到養育家庭後常出現顯著的「追趕生長」,這突顯了心理社會因素對生長的重要性。
定期監測
生長指標是早期發現問題的關鍵。家長應每3-6個月精確測量孩子身高(最好固定時間、同一測量工具),並標記在生長曲線圖上。正常情況下,兒童身高應沿著固定的百分位線增長,2歲後若出現跨越一條以上百分位線的變化,或年增長速度低於4公分,就應考慮就醫評估。骨齡評估(左手X光)可了解骨骼成熟度與剩餘生長潛能,是診斷生長異常的重要工具。
避免生長抑制因素
環境內分泌干擾物(如塑化劑、農藥)可能干擾正常激素平衡,應減少接觸;糖皮質激素的長期使用會抑制生長,必要時應在醫師監督下使用最低有效劑量;吸煙(包括二手煙)與過量咖啡因攝入也與生長遲緩有關,應嚴格避免。
- 世界衛生組織(WHO)兒童生長標準(2006)。
- 《內分泌與代謝疾病診療指南》(中華醫學會,2020)。
- 《中醫兒科學》中「五遲五軟」論述(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 文獻:Growth Hormone Therapy in Children: Advances and Controversies(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2021)。
小兒濕疹
嬰兒濕疹(Infantile Eczema),又稱「異位性皮膚炎」(Atopic Dermatitis, AD),是一種常見於嬰幼兒的慢性、反覆發作的發炎性皮膚病,多與遺傳過敏體質相關。好發於2個月至2歲的嬰幼兒,典型特徵為皮膚乾燥、紅疹、搔癢及脫屑,嚴重時可能伴隨滲液或繼發感染。
全球統計:已開發國家約10-20%的兒童受影響,近年發病率呈上升趨勢(世界過敏組織,2021)。
年齡分佈:60%患者在1歲前出現症狀,90%在5歲前發病(Lancet, 2020)。
主要症狀包括:
皮膚表現:
急性期:紅斑、丘疹、水疱、滲液、結痂。
慢性期:皮膚增厚、苔癬化、脫屑。
好發部位:臉頰、額頭、頭皮、肘窩、膝窩,嚴重時蔓延至軀幹。
伴隨症狀:劇烈搔癢,影響睡眠與情緒,可能因抓撓導致細菌感染(如金黃色葡萄球菌)。
1. 西醫觀點
遺傳因素:父母有過敏史(如氣喘、過敏性鼻炎),子女發病風險增3-5倍。
皮膚屏障缺陷:Filaggrin基因突變導致角質層結構異常,水分流失加劇。
免疫失衡:Th2細胞過度活化,釋放IL-4、IL-13等發炎因子。
環境誘因:過度清潔、塵蟎、食物過敏(如牛奶、雞蛋)、溫濕度變化。
2. 中醫觀點
胎毒蘊熱:母體孕期飲食不節,濕熱傳於胎兒。
脾胃濕熱:嬰兒脾胃虛弱,運化失調,濕邪鬱積肌表。
外感風邪:風熱或風濕侵襲,與內濕結合,誘發紅疹搔癢
分級 | 臨床表現 |
---|---|
輕度 | 局部乾燥、輕微紅斑,搔癢偶發,不影響日常活動。 |
中度 | 廣泛紅疹、脫屑,明顯發炎與滲液,搔癢頻繁。 |
重度 | 皮膚苔癬化、糜爛或繼發感染,劇烈搔癢導致睡眠障礙。 |
西醫文獻
Fitzpatrick’s Dermatology, 9th Edition (McGraw-Hill, 2019).
《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異位性皮膚炎治療指南》(2022年修訂版)。
中醫典籍
《小兒藥證直訣》(錢乙,宋代):論述小兒濕疹與脾胃關係。
《外科正宗》(陳實功,明代):記載外用清熱解毒方劑。
研究報告
Nutten S. Atopic Dermatitis: Global Epidemiology and Risk Factors. Ann Nutr Metab. 2015.
台灣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嬰幼兒過敏性疾病防治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