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_logo

產前助孕

產前助孕(Preconception Assistance)指在懷孕前通過醫學或生活調整手段,提升自然受孕機率或解決不孕問題的綜合性干預措施,適用於育齡夫婦面臨生育困難的情況。

− 全球不孕症發生率約 8-12%(WHO, 2023),且隨年齡增長上升。

− 女性因素佔 40%,男性因素佔 30-40%,雙方共同或不明原因佔 20-30%。

產前助孕​ FAQ

答:

  • 了解排卵期:了解自身的排卵周期,提高受孕機率。 
     
  • 記錄月經周期:記錄月經周期,了解自身的排卵時間。 
     
  • 保持愉悅心情:壓力過大可能影響受孕,保持愉悅心情,放鬆身心。 
     
  • 均衡飲食:攝取足夠的營養素,有助於提高卵子品質和精子質量。 
     
  • 適度運動:適度運動有助於提高身體活力,但避免劇烈運動。 

答:熬夜、久坐不動、壓力焦慮。

答:常見藥方與功效:

  • 溫腎養精:改善卵巢功能、精子質量。

  • 疏肝解鬱:緩解壓力性不孕。

  • 暖宮散寒:改善宮寒、經痛。

注意:需經中醫師辨證開方,勿自行服用!

答:有。

  • 調節內分泌,促進排卵。

  • 增加子宮血流,提升著床率。

  • 緩解壓力,平衡自律神經。

答:

  • 避免寒涼:冰品、西瓜、綠豆(宮寒者嚴格禁忌)。

  • 少吃燥熱:油炸、辛辣(多囊卵巢患者需控制)。

  • 養精食物:黑豆、山藥、枸杞、核桃。

  • 暖宮食材:生薑、桂圓、羊肉(經期後連吃3天)。

月經不調

月經不調(Menstrual Disorders)指女性月經週期、經期長短、經血量或伴隨症狀的異常,包括週期過短(<21天)、過長(>35天)、經期延長(>7天)、經量過多或過少,以及嚴重痛經等。

全球:約10%-25%育齡女性受影響,其中青春期及更年期女性發病率較高。

亞洲地區:研究顯示約15%-30%女性曾出現月經不調症狀,痛經發生率可達50%-90%。

FAQ

答:薑、黑糖、桂圓(龍眼肉)、紅棗、Omega-3 脂肪酸。

答:如果有經血量過多或過少,月經週期太長或太短,甚至週期不規則的現象,就稱為「亂經」。

答:

熱敷:在經痛期間,使用熱敷可以放鬆子宮肌肉,減輕疼痛感。 您可以使用熱水袋或溫熱的浸泡浴來進行熱敷。
按摩:輕輕的腹部按摩可以幫助減少子宮痙攣,減輕痛經痛的症狀。 請確保按摩是柔和的,以避免過度刺激。
伸展運動:某些伸展運動可以幫助放鬆腹部和背部肌肉,減輕疼痛。 瑜伽和深呼吸練習也可以有所幫助。

答:少吃生冷、避免刺激、辛辣。

朱古力可以吃,但別吃太多~
但大量時反而會讓經痛變嚴重。

答:可以,有利於改善身體的血液循環,也有一定的驅寒作用。

如果身體偏寒性,月經排出不暢,有痛經的女性,可以在經期用艾草泡腳,但當月經順暢排出後或痛經舒緩後則不宜繼續泡腳,否則可能會因為活血通絡的作用,令經期延長,難以收淨。

減肥

減肥(Lose Weight)是指通過調整飲食、運動、行為或醫療介入,減少體內過多脂肪堆積,達到改善健康或體態的過程。目標不僅是降低體重,更需維持肌肉量及代謝平衡。

全球約 13% 成年人肥胖(BMI ≥30),39% 超重(BMI ≥25)(WHO, 2022)。

減肥 FAQ

答:建議每週減0.5-1公斤,這樣的速度既能保證效果,也能避免健康風險。

答:保持均衡飲食,攝取足夠的營養素,並多選擇高纖維食物以增加飽腹感。

答:定時定量的飲食,多選擇原型食物取代加工食品,減少含糖飲料,並選擇低卡路里及低脂食品。

答:諮詢中醫師、均衡飲食、規律作息:、避免刺激性食物 、避免飲酒、多喝水、多吃高纖維食物。

答:中醫減肥不像極端節食,能快速瘦下來,但不易復胖,因為中醫的減肥方法著重於調理體質,改善代謝功能,並非單純減少熱量攝取。

產後病

產後病(Postpartum disease) 指婦女在分娩後6週內(產褥期)因生理、心理或感染等因素引起的疾病,涵蓋身體恢復異常、併發症及心理障礙等。

全球範圍:約10-15%產婦出現產後併發症(如感染、出血)。

心理疾病:產後抑鬱症發生率約10-20%(WHO數據)。

產後病 FAQ

答:產後病的症狀因人而異,可能持續數周到數月,但及時治療可以縮短病程。

答:適當的休息和營養、學習放鬆技巧、定期進行身體活動。

答:

  1. 保持心情愉快,減少壓力
  2. 適當休息,避免過度勞累
  3. 穿著保暖,避免受寒
  4. 均衡飲食,補充營養

答:如果產後病影響情緒和身體狀況,可能會影響母乳分泌。因此,及時治療有助於提升哺乳質量。

答:

  1. 避免寒涼:冰品、瓜類(西瓜、冬瓜)、白蘿蔔(影響氣血恢復)。
  2. 慎食發物:蝦蟹、芒果(易引發過敏或傷口發炎)。
  3. 減少燥熱:麻油雞、薑醋產後1週再吃,避免惡露增多。
  4. 宜吃:溫性食材如薑、紅糖、枸杞、黑豆、櫻桃。

痛經

痛經(Dysmenorrhea)指女性在月經期間或前後出現的下腹部痙攣性疼痛,可能伴隨其他全身症狀。
分為兩類:
  1. 原發性痛經:無明確器質性病變,與月經週期前列腺素分泌過多有關。
  2. 繼發性痛經:由盆腔器質性疾病引起(如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腺肌症等)。
- 全球約 45-95% 育齡女性曾經歷痛經,亞洲女性發病率較高。

- 原發性痛經佔 80-90%,常見於青春期女性;繼發性痛經多見於30歲以上女性。

痛經​ FAQ

答:

❌ 避免生冷:冰品、寒性蔬果(西瓜、冬瓜、梨)。

❌ 減少辛辣、咖啡因:加重盆腔充血及焦躁感。

✅ 經前1週多吃:溫性食材(薑、桂圓、核桃)、深綠色蔬菜(補鐵)。

答:腹部保暖、適度運動、調節情緒。

答:熱敷、按摩、止痛藥、調整飲食、適度運動、中醫調理、及時就醫。

答:月經量多不代表痛經一定嚴重,但月經量過多或經期過長,可能與經痛有關。

答:可以,適當的按摩可以幫助舒緩經痛。

注意事項:輕柔按摩,避免過度施壓,特別是在腹部和腰部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