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_logo

【腰痛可大可小】胡子軒醫師

男性20歲,主訴為腰痛甚,雙足踝腫痛,夜晚加重,多次就診西醫無改善,約半年後轉介至政府醫院,醫生行血液檢查,發現HLA-B27抗原陽性,才確診為強直性脊柱炎。服西藥NSAIDs未見顯效,擔心會演變成腰僵硬至不能活動,關節畸形,機緣巧合下尋找中醫治療,堅持治療一年多,至今10餘年,中間轉天氣時發作2-3次,再服中藥一周餘皆能控制,患者現能玩泰拳、瑜珈。

持續疼痛3個月以上值得關注

強直性脊柱炎是一種自身免疫系統失調的疾病。本病的病因尚未明確,現代醫學認為與遺傳、感染、免疫、內分泌等因素相關,其中以HLA-B27抗原的基因有較高關連。

香港的發病率約為0.2%,好發年齡為16-35歲的青年人,患者為男性居多,男女發病率約為3:1。本病多累及脊柱、骶髂關節,亦可涉及膝、肘、踝等大關節,並侵襲眼部、呼吸系統、肌肉系統。

早期症狀有什麼?

  • 慢性下背痛:持續超過3個月
  • 晨僵:早晨起床後的僵硬感,通常持續超過30分鐘。
  • 下背部活動受限:脊柱運動範圍減少。
  • 不典型疼痛:與外傷勞損導致的疼痛相反,強直性脊柱炎的疼痛休息時不緩解,但活動後改善。

有什麼血液檢測作診斷?

HLA-B27基因測試:HLA-B27基因在AS患者中常見,約90%以上的AS患者為HLA-B27陽性,但並非所有HLA-B27陽性的人都會患上AS。

  • 炎症標記:血液檢查中C反應蛋白(CRP)和紅細胞沉降率(ESR)通常升高,但這並非特異性標誌。

如何作影像學檢查分析?

  • X射線:早期檢查髖骨和脊柱的影像以檢測是否有髖骶關節炎(sacroiliitis),即髖骨和骶骨間的關節炎症。隨著病情進展,可以看到脊柱的骨橋(syndesmophytes)形成和脊柱融合。
  • MRI:磁共振成像能夠更早期地檢測到髖骶關節和脊柱的炎症和水腫,對早期診斷非常有幫助。

Bath Ankylosing Spondylitis Disease Activity Index(BASDAI)是一個自我評估工具,用於評估強直性脊柱炎(AS)患者的疾病活動性:

問題描述評分範圍
1. 疲勞程度評估過去一周內的疲勞感0 – 10
2. 脊柱疼痛評估過去一周內脊柱部位的疼痛程度0 – 10
3. 周圍關節疼痛/腫脹評估過去一周內非脊柱關節的疼痛或腫脹0 – 10
4. 腱/韌帶附著點痛評估過去一周內腱或韌帶附著點的疼痛程度0 – 10
5. 晨僵持續時間評估晨僵持續的時間0 – 10
6. 晨僵嚴重程度評估晨僵的嚴重程度0 – 10
分數範圍臨床意義
0 – 4疾病活動性較低,症狀輕微,對日常生活影響小。
4 – 7中度疾病活動性,症狀明顯,需調整治療方案。
7 – 10高度疾病活動性,症狀嚴重,需積極治療干預。

中醫分期

中醫治療分期上,參考BASDAI, 分數≦4為穩定期,≧6為活動期。4-6分內可根據患者血沉、C反應蛋白等實驗室檢查判定。

1. 活動期

  • 腎虛督寒型

腰骶疼痛,僵硬不舒,常涉及膝、踝關節,得滑則舒,遇寒加重,舌苔白,脈沉。

治法:補腎強督,溫陽散寒,祛風通絡

配合針灸,中藥浸腳,遠紅外線治療。

  • 腎虛濕熱型

患者通常體質偏熱,感受濕邪化熱,腰骶痠痛不適,兼多夢、汗多、口乾、大便黏、小便短赤、關節紅腫,舌紅苔黃,脈滑。

治法:清熱除濕,化痰通絡

配合針灸,刺絡放血,拔罐。

2. 穩定期

  • 早期患者受控,關節功能未發生改變,久坐及晨起出現腰背輕微不適,活動後消失。
  • 中晚期患者,脊柱僵直,駝背畸形,髖、膝等節節功能活動障礙。

治法:補益肝腎,溫陽通督。

配合針灸,著重鬆解肌肉附着點的瘢痕、挛縮,解除關節附近黏連,改善活動功能。

西醫治療方針

消炎止痛

  • 非甾體抗炎藥(NSAIDs):如消炎痛,具有消炎、止痛和解熱的效果。
  • 柳氮磺胺吡啶:對改善腰背部僵痛和骶髂關節病變有明顯療效。

控制病情

  • 甲氨喋呤(Methotrexate):用於治療嚴重的周圍關節病變。
  • 生物制劑:TNF-α抑制劑通過阻斷這種因子,達到減輕炎症和疼痛、改善功能的效果。
  •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針對髖關節病變嚴重導致骨性強直和癱瘓的患者。

保護關節與保持靈活性

  • 體療康復訓練:包括適當的運動、腰腹鍛練、呼吸鍛練和游泳等有氧運動,有助於維持關節靈活性。需要物理治療、職業治療和其他輔助療法來幫助緩解症狀和改善生活質量。

強直性脊柱炎與腎虛有關

強直性脊柱炎屬中醫的痹症,主要病理因素為腎虛督寒,如《素問》曰“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寒氣從之,乃生大僂”。“僂”字有脊背彎曲之意,與本病表現類似。臨床因患者不同體質、生活習慣,兼夾不同證型,如肝腎陰虧、瘀血、濕熱等。

治療按不同證型處方開藥

  • 腎虛督寒:補腎強督,祛寒除濕
  • 肝腎陰虧,筋骨失榮:滋補肝腎,柔筋止痛
  • 邪壅督脈,濕熱瘀阻:清熱化濕,化瘀通絡

中醫還有針灸、推拿等外治手法,主要取腰背部如膀胱經、督脈上的穴位。輔以其他穴位,達致扶正祛邪。

調攝腰痛小貼士

本病纏綿難癒,除了積極治療,日常調攝都十分重要,重點為補暖,顧護陽氣。

堅持運動,如慢跑、游水,特別推介瑜珈。

多照陽光,避免受寒、吹風

飲食避免寒涼,如雪糕、冰凍飲料

結語 

中醫雖能辨證論治,但能加入現代醫學的檢查,更加了解疾病的預後,發病機理。配合中醫標本兼治,為病人帶來更好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