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_logo

【小兒便秘】- 盧詠霖醫師

本港大約百份之五的小朋友有排便困難的情況。一般來說,小朋友每週排便次數少於2 次,大便乾結呈大塊或細小彈丸狀、排便吃力或有痛楚等則屬於便秘。小孩便秘的問題,輕則引發腹痛、煩燥、肛裂等問題,重則導致濕疹、厭食、夜臥難寐等,孩子營養吸收就會出現障礙,妨礙孩童生長發育,更可能因腹痛等不適影響上課時的注意力,造成學習效果不佳。如果短期的便秘不加以處理,就容易拖成長期便秘。

 

甚麼是正常大便?    

剛出生第1週的嬰兒排便頻率約是一日4次以上, 4~6 週後會減少為一日3次,成長至 4 歲約每天 1~2 次,而自 5 歲起大多數是每天或隔日排便1次,有規律性,呈現光滑香蕉狀,顏色黃褐色或金黃色,代表正常。

 

根據布里斯托大便分類法(Bristol Stool Scale)

若大便為第1型、第2型的樣子則為便秘。

分類

外觀型態

第1型(便秘)

一顆顆硬球(難通過腸胃)

第2型(便秘)

香腸狀,表面凹凸

第3型(正常)

香腸狀,表面有裂痕

第4型(正常)

像香腸或蛇一樣,且表面很光滑

第5型(腹瀉)

斷邊光滑的柔軟塊狀

第6型(腹瀉)

粗邊蓬鬆塊,糊狀大便

第7型(腹瀉)

水狀,無固體塊

小兒出現便秘的常見時期:

  • 嬰幼兒時期(6M-2Y):引進固體食物初期,出現飲食習慣改變,飲食不均衡、缺乏膳食纖維或水分
  • 幼兒時期(2Y-3Y):如廁訓練期,家長對小朋友開始進行戒尿布訓練,但過度焦慮或嚴格的訓練可能使孩子產生恐懼,導致隱忍便意,形成便秘習慣。另外,初入學時,孩子面對陌生環境和團體生活,可能因不敢在校上廁所而憋便,進一步引發便秘。生活規律改變

 

小兒“脾常不足”,小兒便秘常與其脾胃功能不足、心理因素、不良生活及飲食習慣有關。

中醫分型:

  • 食積脾胃: 大便乾結,可帶有未消化的食物殘渣,腹脹腹痛,口氣重,放臭屁,睡眠不安穩等。
  • 腸燥津虧 :大便乾硬,排便吃力,伴有口臭、口乾,小便黃等。
  • 脾胃虛弱:大便次數減少、前乾後軟,伴食慾減低,腫脹腹冷,四肢冰涼。

 

預防方法:

  • 調整飲食結構:矯正小孩的不良飲食習慣,不偏食,不挑食,增加水分攝入,增加膳食纖維攝取
  • 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定時排便習慣(排大便最好的時間為早上7-8點,這是大腸運作時間,亦可避免小朋友在上學期間不排便的煩惱);適量運動以促進腸道蠕動。
  • 提供心理支持:在孩子進入新環境時,提供陪伴和鼓勵,減少他們對如廁的恐懼感。
  • 小兒推拿:按揉足三里,清大腸,摩腹(順時針自下而上劃圈)、推下七節骨

食療:

  • 食積脾胃:山楂、麥芽、萊菔子煲水,山楂、麥芽行氣消食開胃,萊菔子消食除脹、通利大便。
  • 腸燥津虧:檸檬蜂蜜水,蜂蜜補中養脾、潤燥、滑腸通便,檸檬生津和胃,陳皮理氣運脾。
  • 脾胃虛弱:山藥芡實瘦肉湯,山藥補脾益氣,芡實健脾益胃,白扁豆養脾益氣,南杏仁,潤燥養肺、通利大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