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去如風的蕁麻疹
蕁麻疹俗稱“風癩”、“風赧”,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病,約20%的人一生中至少一次蕁麻疹的經驗。發病時皮膚上出現紅腫、搔癢,凸出皮膚的皮疹,大部分皮疹能自行消退,亦可反覆出現,形成慢性蕁麻疹(每周發作兩次,連續發作六周以上)。小部分患者出現唇腫、面腫、四肢腫脹,甚至呼吸困難,屬嚴重急症,可短時間喪命,如遇上這種情況須立即致電999召喚救護車送往急症室治療。
急性蕁麻疹較高機會找到直接原因,如食物、藥物、昆蟲咬傷。慢性蕁麻疹可能因某些物理性因素誘發,包括冷、熱、外力壓迫、日曬等。西醫治療蕁麻疹以抗組織胺為主,長期使用有機會產生耐藥性,治療無效時可加上類固醇,免疫抑制劑通常是在類固醇無效時才使用。
蕁麻疹=風赧=癮疹?
中醫治療蕁麻痹歷史悠久,早在兩千多年前《素問.四時刺逆從論》記載“少陰有餘,病皮痹癮疹”,當中的癮疹即是現代醫學的蕁麻疹。大部分醫學著作如《病源》、《丹溪心法》、《脾胃論.脾胃盛衰論》認為,肺、脾虛弱,皮膚失養,導致本病發生。
現代中醫學習歷代醫家經驗,都多以脾胃為治療中心,脾胃虛弱,食物食料消化不利則濕濁內生,甚者濕蘊化熱,流注肌膚,與外邪(刺激源)相合,氣血相搏,經脈不通,內不得疏泄,外不得透達,鬱阻肌膚之間發為風團。現代醫家認為透過益氣健脾改善過敏感質。臨床再急性期,慢性期分別用藥,配合病人體質,分清寒熱加減用藥。
發物是甚麼?
飲食不節,性味偏食,食量太過妨礙胃的通降功能,阻滯胃氣下行,氣血運行不暢,發為蕁麻疹;食量不及氣血生化不足,影響其他臟腑,亦可誘發蕁麻疹。食物性味過分偏好,如魚腥海味、辛辣烤炸等物,食後亦可引動本病。一些日常所謂的“發物”,容易誘發過敏發應需多加注意,“發物”其實沒有明確的定義,“發”是激發、誘發的意思,通常“發物”是一些營養豐富或具有刺激性的食物。“發物”的判定與食物本身性味、患者所患疾病及患者體質有關。發物可分為七類:
動火發物:葱、薑、韮菜、花椒、胡椒、辣椒。
動風發物:蝦、蟹、貝類、鵝、雞、雞蛋、茄子、新鮮菇菌
助濕發物:乳酪、奶油、肥肉、糯米
積冷發物:筍、杮、苦瓜、生蓮藕
動血發物:胡椒、辣椒、羊肉、慈菇、酒
動氣發物,不易消化:芋頭、豆類、油膩食品
動病發物,引動伏邪,誘發宿疾:因人而異,如蚕豆引發G6PD
對於蕁麻疹的患者,需特別提防動風、動火發物,其他辛辣刺激、不新鮮的食物也盡量避免。除了飲食,一些行為或會導致或加劇蕁麻疹,如沖熱水澡、穿緊身衣服、戴頸鍊、進行激烈運動、冷天吹暖風機等也要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