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食在今時今日已經不再是一種特立獨行的飲食選擇,而是越來越多人追求的生活方式之一。每個選擇素食的人,背後原因都不一樣,可能基於道德、健康、環境保護、宗教或個人喜好等各種因素。
筆者是中醫師,對本人而言素食不僅是一種飲食選擇,更是一個融合了中醫理論和健康飲食的綜合概念,是一種生活態度。本專欄讓我們一起來深入探討中醫素食的概念,以及根據中醫理論來為大家尋找一個合適自己的飲食方式。
性味歸經
在中醫理論中,食物被視為可以調節人體陰陽五行的重要因素。每種食物都有其性味歸經,即性質(寒熱)、味道(辛甘酸苦鹹)和對五臟的影響。例如,辛辣的食物多屬溫熱性質,會刺激血液循環和提高新陳代謝;苦味的食物多有寒涼屬性,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素食通常指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的飲食組合,不同食材也有各自的性味和功能。大家選擇素食餐單時,可根據自己的體質、病情和季節等因素來搭配合適的食材。
營養價值
眾所周知,植物性食物營養價值高。不過,對比非素食的餐單,相同體積的食物份量,素食所提供的熱量相對較少,而且由於食物中的纖維較多,更容易令人有飽腹感,因此維持身體均衡營養吸收的難度會較高。
一般認為素食欠缺營養的說法是不合適的,只是當中一些對於人體生理功能很重要的營養素,如維他命B12、鈣、鐵、蛋白質等,在動物性食材(如肉類,內臟等)含量較高,如果單從植物性食材中攝取的話,是需要大家精心挑選,才能夠為身體補充足夠份量的營養素,而非大把大把地進食青菜就足夠。
個體差異
每個人的體質都不同,中醫認為能影響體質的因素是多方面,包括:生活習慣、飲食習慣、環境、情緒和遺傳等。飲食習慣是其中一個對體質具有影響力因素,而且可以改變,所以我們想維持健康的話,對飲食的要求和知識不能少。
大家可以根據自身的體質和身體狀況來調整飲食。例如,有些人天生體質偏寒,容易脾胃虛弱,過度食用生冷寒涼的素食會加重這種情況,要等別留意。筆者會建議這類人增加性質偏溫熱性食物的攝取,如姜、蔥、蒜等,來補充身體的陽氣。相反,對於體質偏熱的人而言,選擇性質清涼的素食如生菜、瓜類等會更適合,有助於清熱解毒。日後的文章可再詳細論述。
總括而言,筆者認為素食不僅是一種飲食選擇,而是從中醫理論的角度出發,綜合考慮食物的性味、功效以及個體差異等不同方面,讓大家能更科學地制定素食計劃,從而更好地維護自己的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