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_logo

【打破專注力困境,從腦部到腸道認識ADHD】胡子軒醫師

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Attention Deficit and/ Hyperactivity Disorder,簡稱ADHD)是一種常見的腦部神經發展問題,每100名學齡,約3至7人患有ADHD。男童比女童發病較高,比例約5:1。能導致專注力、情緒及動作控制失調,影響學習、社交、社會生活能力。目前尚未完全找出ADHD成因,但醫學界相信是腦部化學物質傳遞異常,較多研究指與“多巴胺”失調有關。

ADHD類型

患有專注力不足的小孩有看似異於一般小孩的行為,並非出於小孩本意,而是大腦神經信息不同常人。根據美國精神醫學會的診斷標準(DSM-5),ADHD可分為三大類別:

1. 專注力失調型

容易受外界干擾注意力分散,無法專心聆聽與人對話,不能完成指定工作等。

2. 過動衝動型

表現比同齡兒童較高活動量,保法保持坐姿,在不適當時過度說話,干擾別人私人空閒,煩躁不安等。

3. 混合型

專注力失調、高動衝動均表現明顯。

ADHD診斷常於入小學才察覺

一般過動、易衝動型患童約4-5歲便出現明顯跡象,約7歲進入小學達到高峰。專注力失調患童,由於無明顯行為,通常入小學後甚至中學才被發現。家長可在網上找一些測試自行評估,但確認診斷,必須尋找專業評估,如精神科醫生、臨床心理學家等。很多時,最早發現、懷疑兒童患有ADHD是老師,因他們常接觸同齡兒童,較容易察覺異常行為。而多數兒童性格調皮、天真爛漫,通常進入小學,開始獨力完成功課,學業成績差,家長才重視。

腸道微生物與ADHD研究進展

隨着腸道微生態學的發展,有証據表明腸道微生物對大腦功能和行為有重要作用,透過神經傳導物質、代謝、免疫、內分泌等多種通路參與調節大腦功能。隨後益生菌應用,臨床干預發現有效改善宿主神經系統失調症狀,不只ADHD,其他如焦慮、抑鬱、認知功能、帕金遜等也能改善。中醫學脾的功能和腸道菌群是否穩定有密切關係。隨着“腸腦軸”的發現,腸道菌群在精神類疾病的發生和治療逐漸被重視。腸道菌群與多巴胺合成相關酶有調節作用,根據“多巴胺缺陷致病假說”,腸道菌群改變了多巴胺生成進而導致ADHD產生。

中醫治療

ADHD基本病機是陰陽失調,陰靜不足、陽亢有餘,陰不制陽。結合小孩生理特點,如“心常有餘“,“心臟神”,小孩心火亢盛,擾及心神,出現多動、躁動不安。“肝常有余”,小孩容易受外界影響,出現沖動、煩躁,易燥等肝火症狀。“脾常不足”小兒脾胃虛弱,“脾藏意”,“意”指“記而不忘者”,“專注而不移者”,是精神活動的一種,包括注意、回憶與思維。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脾運化水谷精微,是“意”功能正常的物質基礎,脾胃虛弱則導致“意”功能失常,出現注意力不集中、記憶下降等類似ADHD的症狀。

亦有實驗証明,中藥能影響腸道菌群,參與多巴胺能神經系統,服用中藥能減輕減輕ADHD症狀。

1. 中藥

古代中醫未有對應病名,症狀上可參考“臟躁”、“健忘”、“躁動”、“狂越”等。證型以心肝火旺兼脾虛為主。所以治法著重清心平肝、健脾養心、平肝潛陽、疏肝腱脾等。

2. 針灸

針灸治療ADHD很多時會用頭針,刺激腦部活動,改善局部氣血循環,提升患兒注意力及自制能力。一般來說,2歲兒童顱骨已完全閉合,顱骨十分堅硬,針灸並不會傷及大腦。頭針另一好處是留針時,兒童可以睇書、畫畫等文靜的活動,家長亦可在旁邊陪伴。

3. 小兒推拿

推拿通過手法刺激,對內臟功能進行調節。通過按摩接觸較易與兒童建立信任,治療過程亦可以增加家長、小童交流時間,ADHD相關症狀受親子互動影響十分明顯,家長可參考醫師手法,在家中與兒童透過推拿,同時治療與溝通。

4. 心理行為治療

雖然不是中醫專業,但不得不提。一般先對患兒不良行為的誘發因素、發生頻率及嚴重程度進行評估,考慮患兒心理情況而作出適當回饋,如正面行為給予奬勵,進而建立良好習慣;負面行為給予適當懲罰,停止福利如減少看電視,(比獎勵更難拿捏,加油),同時了解負面行為背後動機,降低小童的衝動;讓小童學習模仿良好行為,對象可以是家長或其他小童,小童與同伴游玩時,家長在旁宣傳教育。

醫生家長合力改善孩子專注力

ADHD是一種複雜的神經發展問題,影響著孩子的專注力、情緒和行為控制。中醫治療ADHD方法多元化,副作用少,加入現代心理行為治療,結合起來有效改善症狀。家長了解ADHD的同時,還可以透過親子互動,一起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習慣,提升專注力和自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