蕁麻疹,俗稱風團或風疹塊,俗稱叫「風癩」,中醫稱癮疹,是一種皮膚過敏。症狀是局部皮膚忽然成塊地紅腫,發癢或刺癢,皮膚有類似蚊子咬的紅腫塊。病灶時常會在身上其他區域輪流出現。
蕁麻疹常在患者患流感、感冒,或是對於藥物、蚊蟲叮咬,或食物過敏後出現。心理壓力、天氣寒冷、或震動、局部皮膚受壓都有可能誘發。有鼻敏感或哮喘的病史,也是重要的危險因素。
蕁麻疹通常分為急性與慢性兩種,急性蕁麻疹一般發作2、3天痊癒,且不會留下任何疤痕。慢性蕁麻疹則可能反覆發生,超過6週以上。
慢性蕁麻疹多出現在中年女性,楊醫師曾對兩位蕁麻疹病人有深刻印象:一位是移居芬蘭的香港女士,她發現天氣越寒冷、越乾燥,風團或皮疹的發作程度越厲害、越癢。她有一個特點,就是移居國外多年都很少出汗。醫師經過望聞問切,確定這是身體既有風寒證,又見氣血不足的表現,處方以祛風散寒加補養氣血的中藥。開始吃第一、二天沒什麼反應,第三天在做了一些家務活後忽然全身冒汗,是這些年從未出現過的情況,從當天夜晚開始蕁麻疹不再出現。三天中藥就解決了困擾病人多年的蕁麻疹,中醫中藥的起效如此之快讓病人喜出望外!之後她再接受連續鞏固治療了一個月,主要是健脾養血的調理,蕁麻疹至今未再發作。(病因病機:常年居於嚴寒之地,加上當地飲食以生冷食物為主,體內積聚了大量的寒濕,也阻礙了脾胃生化氣血的功能,再感受風寒之邪致肺氣擁塞,腠理閉塞,氣血虧虛也不足以化生汗液,風寒之邪不能從汗出,故風團皮疹反复發作,治療宜解表散寒祛濕為主,輔以補養氣血)
但並非所有蕁麻疹患者都能有如此快捷的效果,慢性蕁麻疹常因為持續時間久,受患者情緒、飲食、作息的影響,也是需要一段時間來調整體質,再達到祛病的效果。有一位患者,由於長期需要照顧濕疹的小孩,半夜經常不能安睡,因為濕疹的小朋友經常在夜裡癢醒、搔抓,父母要隨時為他們塗藥膏止癢,還要哄睡覺,所以休息時間嚴重不夠。她在一年前開始出現蕁麻疹,在夜裡才出現風團、瘙癢。她的舌苔很厚,舌邊有齒痕,舌色淡,大便比較稀,怕冷,易疲勞,這是血虛濕氣重的表現,在進食2-3個月中藥後舌苔變薄,濕氣減少,精神改善,仍半夜出現風團,此時再改為祛風止癢的中藥,風團開始減少,兩週後皮疹幾乎消失了。為什麼之前不先給祛風止癢的藥呢?因為患者身體血虛濕氣重,單純祛風會令濕氣更趨向體表,風團會加重,只有等濕邪減少、氣虛充足後再祛風,效果明顯的同時又不會出現副作用。(病因病機:患者原本有濕疹體質,脾虛濕重導致生化乏源,又有長期睡眠不足加上操勞,氣血消耗多,血虛則生風,夜間蕁麻疹發作正是血虛生風的變現,需要先健運脾胃,才能化濕生氣血,氣血足則風可去,此時再加一些祛風止癢藥,治療效果才明顯)
一位是以祛風寒濕為主,補陽氣血為輔;一位是祛濕健脾養氣血為主,祛風止癢為輔,她們之間的共同點是兩位都是中年、女性、家庭主婦,經西醫的抗敏感治療(口服藥物為主),初時有效,藥效過後仍反复發作,持續了半年以上,體質都是內有脾虛濕重,外有風寒困表,但由於側重點不同,所以治療的方案大不相同,這就是中醫不僅要根據個體用藥,還要適時、分步驟去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