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_logo

【原來有一種人容易患上焦慮或抑鬱症】羅美娟 醫師

「思傷脾,悲傷肺」節錄自「黃帝內經」,原文尚有「喜傷心、怒傷肝、恐傷腎」是中醫學論述情緒(內傷)致病是病因。

此外尚有「…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也是古人提出情緒令氣機變化而致病。

中醫學早在二千多年前,已提出情緒與生理,兩者是相互影響的。

將兩段文字一起闡述,探討中醫學內傷致病的觀點,從中領悟情緒健康與治病、康復、養生的重要性,並了解如何維持平隱的情緒的方法。

「思傷脾」x 「思則氣結」

「思傷脾」:過度的思慮容易影響人體的胃腸脾胃功能;

「思則氣結」:氣結是脾氣郁結的意思;如果經常憂思過度的人,脾氣鬱阻在中焦,水谷不能消化,容易出現食慾下降或胸痞滿大便溏泄等胃腸功能紊亂症狀。正是現代人工作壓力大,出現脾胃脹滿的情況。這是因為憂思過度,則脾氣鬱結、運化失常導致的症狀。

「悲傷肺」x「悲則氣消」

悲哀太過,往往會耗傷肺氣,使人意識消沉。中醫認為肺主氣機的升降,當人處於十分悲傷的狀態時,肺氣不升,一身氣機過降,外在表現就會想哭,心情低落,易於悲傷,面色慘淡,神氣不足、無法釋放情感等症狀。肺的呼吸的功能下降,見氣短乏力;肺氣失其保衛能力,則抵抗力下降。

「怒傷肝」x 「怒則氣上」

怒是肝之志,遇事時憤怒或者事不遂意時,產生的激怒是一時性的,一般不會導致疾病。但是過度憤怒,長期憤怒,會影響肝氣疏洩,致使肝氣上逆,發為疾病。肝氣上逆,血隨氣升,就會出現頭痛,頭暈,面紅目瞪,耳鳴,心中煩亂、善怒,甚至氣逆嘔血,神昏暴厥等。

「喜傷心」x「喜則氣緩」

一般情況下,喜能夠緩和緊張的情緒,氣血和緩,心情平靜而舒暢。過度興奮,情況如酒醉一般,心神亢奮,出現失神、心悸、狂亂等;久則耗損心氣,損傷心陰,會使心氣渙散,乏力,喜笑不休,神情恍惚,進而語無倫次、舉止失常。

「恐傷腎」x 「恐則氣下」

心和腎,是人體臟腑中的兩個主軸。心腎相交,陰陽相合,是人體平衡安寧的重要基礎。若因意外驚恐或者長期恐懼,損傷腎氣,腎氣不固,腎氣下行而不升,出現膽小、善恐、不安、大小便失禁、遺精等狀態。

情緒是人體對客觀事物的反應,正常情況下,一般不會致病。只有劇烈、突然或是長期持久的情緒刺激,突發的巨大暴怒、長時間過度的悲傷、極度驚恐驚嚇、思慮操煩過度、狂喜狂樂,機體自身無法調節正常的生理活動,臟腑氣血功能紊亂,才會導致疾病的發生。

因此,養生要注意重視養情志,良好的心態,能促進六腑功能平衡,而相反的,不好的心態會破壞五臟六腑的平衡狀態,導致出現各種症狀。在治病養病的過程中也要保持良好的心態,才能夠促進疾病的康復。

  1. 運動和體育活動:適度的運動可以促進身體內的開心的荷爾蒙的釋放,提升心情和情緒,兼且鍛鍊氣機。選擇您喜歡的運動方式,如散步、跑步、游泳、瑜伽等,每周堅持幾次。
  1. 睡眠質量:保持良好的睡眠質量對情緒的調節至關重要。確保每晚有足夠的睡眠時間,創造一個舒適、安靜的睡眠環境,遵循規律的睡眠時間表。
  1. 放鬆技巧:學習和實踐放鬆技巧,如深呼吸、漸進性肌肉鬆弛、冥想和瑜伽等。這些技巧可以幫助您減輕壓力、放鬆身心,並促進情緒的平衡。
  1. 培養愛好:尋找並培養您感興趣的愛好和興趣,如閱讀、繪畫、音樂、寫作等。這些活動可以幫助您放鬆心情,調節情緒,並提升生活的樂趣和滿足感
  1. 建立支持系統:與朋友、家人或支持團體建立聯繫,分享您的情緒和心情。有人傾訴和支持可以減輕壓力,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安慰。
  1. 尋求幫助:如果您感到情緒困擾嚴重或持續,無法自我調節,考慮尋求專業心理咨詢師或心理醫生的幫助。他們可以提供專業的指導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