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_logo

【中醫調校五遲五軟】石寶 醫師

當幼兒的言語、心智、體能等未能達至正常標準,在中醫學上或會以「五遲五軟」解釋這些問題。五遲五軟可以是基於先天或是後天的影響,今次請來中醫師細說箇中因由,及以透過中藥、針炙、小兒推拿、食療等治療手法,如何改善相關情況。

甚麼是「五遲五軟」?

小兒生長發育障礙 所謂「五遲」,是指立遲、行遲、語遲、發遲、齒遲。至於「五軟」,則是指頭項軟、口軟、手軟、足軟、肌肉軟,均屬於小兒生長發育障礙病證。 註冊中醫師石寶表示,古代醫籍已有記載和五遲、五軟相關的資訊,早在千多年前隋代時期,中醫現存最早的內科病因、病理、證候專論古籍,《諸病源候論.小兒雜病諸候》中便記載了「齒不生候」、「數歲不能行候」、「頭髮不生候」,以及中醫現存最早的小兒專科古籍中《小兒藥證直訣.雜病證》云:「長大不行,行則腳細;齒久不生,生則不固;髮久不生,生則不黑。」,亦同樣記載了某些五遲的典型症状。 石醫師續指,五遲、五軟之症狀不一定全部具備,如出現其中1至2項症狀,也可也可分別作出診斷。如幼兒有五遲五軟問題,大多可於3歲內被發現,而較常發病的年紀為6個月至1歲之間,至於一些早產嬰兒、多胞胎的發病時間可能更早一點。

五遲五軟定義 一般情況下,嬰幼兒的發育都有一定的規律。若然孩子出現下述其中一種情況,代表他於某方面發育遲緩,屬於「五遲五軟」之一。

立遲:2至3歲還不能站立 行遲:2至3歲還不能行走 髮遲:初生無髮或少髮,隨着年齡增長頭髮仍稀疏難以生長 齒遲:1歲仍未出牙 語遲:1至2歲還不會說話 頭項軟:1歲前後頸部力量不足,頭部不能抬起 口軟:咀嚼無力,經常流口水 手軟:手握力不足,手臂不能抬舉 足軟:2至3歲還不能站立、行走 肌肉軟:皮寬肌肉鬆軟無力

概括某些西醫病名 某些西醫學上的疾病,在中醫學並無同樣的病名,但能以「五遲五軟」廣泛概括一些相關的徵狀。石醫師舉例,患有專注力失調的幼兒難以集中精神,容易導致學習遲緩,唐氏綜合症患者則具有發育及學習遲緩問題,或是大腦麻痺(又稱為小兒腦癱)的幼兒因為腦部缺損,而影響身體的機能及活動能力,上述情況均可歸類為五遲的症狀。 此外,佝僂病患者有骨骼變形問題,亦即是五軟中的手軟、腳軟。大多自閉症幼兒比較少說話,其中部份患者的活動能力亦比較低,也屬於五遲的症狀之一。

及早治療 香港的嬰幼兒自出生起,已陸續接受為數不少的身體檢查,若然健康出現問題,普遍也能夠及早發現。當然,家長如想幫助孩子盡快回復正常水平,不論採用中西醫療法,或是物理治療也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方為上策。舉例而言,如孩子活動表現比同齡幼兒差,可能是基於手軟、腳軟問題,便需要及早求醫。即使孩子患有佝僂病,只要及早治療,也有助改善相關情況。 惟石醫師補充,若然孩子患上較嚴重的疾病,比如是唐氏綜合症患者,或是因為小兒腦癱導致行遲等問題,其實也難以痊癒。但是,也可以透過中醫治療,令患者維持現有的活動能力和狀態,保持情緒穩定,避免情況惡化。

五遲五軟成因

先天與後天因素 至於為何幼兒會出現五遲五軟問題,主要基於先天稟賦不足,或後天失於調養所致。石醫師表示,先天因素包括父精不足,母血氣虛,稟賦不足。又或是母親於懷孕期間曾患病,需服用藥物等不利因素,遺患胎兒,以致早產等情況,令孩子先天不足、髓腦未滿,可能影響心智發展,或累及筋骨肌肉,導致四肢肌肉緊繃僵硬、活動不暢。 後天因素則包括幼兒平素乳食不足、哺養失調,體弱多病或是大病一場後失於調養,以致脾胃虧損、氣血虛弱、筋骨肌肉失於滋養所致。如後天脾胃失養,會造成肌肉軟弱、鬆弛無力、手軟不能握舉、足軟難以行步、口軟乏力而咬嚼困難。

五臟不足 五遲五軟的病機總為五臟不足,氣血虛弱,精髓不充,以致生長發育障礙。腎主骨,肝主筋,脾主肌肉,人能站立行走,需要筋骨肌肉協調運動。若肝腎脾不足,筋骨肌肉失養,便會出現立遲、行遲。頭項軟而無力,不能抬舉;手軟無力下垂,不能握舉;足軟無力,難於行走。 齒為骨之餘,若腎精不足,可見牙齒遲出。頭髮為血之餘、亦為腎氣充足時,“其華在髮”之說。若腎氣不充,血虛失養,可見髮遲或髮稀而枯。言為心聲,腦為髓海,若心氣不足,腎精不充,髓海不足,則會引起言語遲緩、智力不聰。脾開竅於口,又主肌肉,若脾氣不足,便會導致見口軟乏力、咬嚼困難、肌肉軟弱,鬆弛無力。

兩大類證型 五遲五軟有兩大類常見證型,分別是「肝腎兩虛證」、「心脾兩虛證」,醫師會因應每名患者的體質與情況,從而決定治療的方向。

肝腎兩虛證 肝腎兩虛證是指患者肝腎不足,不能榮養筋骨,以致筋骨萎弱、發育遲緩、天柱骨(頸骨3節)無力,而坐起、站立、行走、生齒等明顯遲於正常的同齡幼兒。另外,囟門寬大、頭項軟弱、頭型方大、目無神采、反應遲鈍、易驚、夜臥不安、舌色淡、苔少、脈沉細無力,指紋色淡(小兒手掌虎口至食指外側之淺表靜脈的顏色),也是常見的證候。

心脾兩虛證 心脾兩虛證是指心血不足、脾氣虛弱、神形失養。中醫的“心”主要負責神智,亦為說話言語的基楚。心氣虛弱,便會出現語言遲鈍,精神呆滯,智力低下狀況。心統管血液,而脾臟負責產血,有多量的血才能生長頭髮。當心脾兩虛時,血不能濡養頭髮,故髮遲難以生長,頭髮稀疏萎黃。 “脾”主管四肢肌肉,幼兒需要攝營養,才可化生氣血。當脾虛時,缺乏營養化生成血,氣血不足夠榮養臟腑肌膚,便會引起四肢萎軟、手足失用、肌肉鬆弛無力、流口水、咀嚼吮啜無力,或是出現納呆胃口不佳、便秘、舌色較淡胖、苔少、脈細緩慢等情況。

不一定需要治療 若然孩子出現髮遲、齒遲問題,家長或不必過份擔心。假如中醫認為孩子髮質欠佳,或會嘗試從滋養肝血着手,從而滋潤頭髮,然後觀察頭髮的生長情況可有改善。每名孩子長牙齒的速度也有所不同,應先找出齒遲的原因,比如是否因為孩子較少運用口部肌肉,如是,可以先訓練口肌,甚至毋須用藥,日後也可改善情況。假若孩子出現行遲、立遲問題,並非因為患上嚴重疾病所致,只是缺乏活動機會,以致看起來有發育遲緩問題,家長可以配合中醫師的治療,透過推拿等不同方法,多點替孩子活動肌肉,也有助改善情況。

五遲五軟治療方法

臨床上五遲五軟的治療,立遲、行遲、齒遲、頭項軟、手軟、足軟,考慮以肝腎脾不足為主要原因,故以加強肝脾腎功能,強壯筋骨為治理方向。至於語遲、髮遲、肌肉軟、口軟,則考慮為心脾不足,故以養心補血,加強肌肉為主。石醫師表示,幼兒除了可以服用中藥,藉此增強體質之外,中醫師亦會採用針灸、小兒推拿、耳穴、食療等方法,幫助患者調理身體。

中藥治2大類常見情況

治肝腎脾不足 若然患者因為肝腎虧損證,導致發展遲緩,治療方法則以滋養肝腎為主。石醫師引述,可參考使用《小兒藥證直訣》中的六味地黃丸加減,藥方中使用熟地、山茱萸滋養肝腎,鹿茸溫腎益精,五加皮強筋壯骨,山藥健脾益氣,茯苓、澤瀉健脾滲濕,丹皮涼血活血,麝香活血開竅。 另外,如要針對各種不同情況,亦可採用各種合適的藥材。比如齒遲者,可使用紫河車、何首烏、龍骨、牡蠣補腎生齒;立遲、行遲者,則使用牛膝、杜仲、桑寄生補腎強筋壯骨;頭項軟者,可用枸杞子、菟絲子、巴戟天補養肝腎。

治心脾不足 如幼兒有心氣虛弱、心脾兩虛問題,治療方向則以健脾養心、補益氣血、調補元氣為主,可參考《活幼心書》的調元散加減,常用藥物例如人參、黃芪、白朮、山藥、茯苓、甘草有助益氣健脾;當歸、熟地、白芍、川芎能補血養心,石菖蒲則開竅益智。 語遲失聰參考用遠志、鬱金化痰解鬱開竅。髮遲或難以生長頭髮,用何首烏、肉蓯蓉養血益腎生髮。四肢萎軟,以桂枝溫通經絡。以益智仁溫脾益腎固攝,改善容易流口水情況,納食胃口不佳則用砂仁、雞內金醒脾,幫助脾胃運化。

耳穴治療 耳廓上佈滿了穴位,相對於身體不同部份的反應點。耳穴在耳廓上的分佈就像一個倒置的胎兒,頭部朝下,臀部朝上,胸部及軀幹在中間。醫師會根據治療需要,選定相關穴位,用針刺或磁珠貼,加以按壓,以刺激相應的反應區,可作較長效的治療效果。耳垂對應於人體頭面部,對耳屏對應於頭和腦部,輪屏切跡對應於腦幹,對耳輪下腳對應手臂部,對耳輪上腳對應下肢,耳舟則對應上肢等。

石醫師表示,常用穴位例如位於三角窩的神門穴,有助安定心神。皮質下,位於對耳屏,可調整神經感覺。另會選取心、肝、脾、腎、腦幹等穴位,每次取2至3穴。患者需在穴位貼上磁珠貼約2至3日,然後醫師會在其他穴位貼上磁珠貼,延續治療。

小兒推拿 小兒推拿療法是指通過小兒體表的經絡穴位,施以各種不同的推拿手法,來調整臟腑功能、疏通經絡、調和氣血,以達致治療和預防疾病的作用。另外,這種常見的治療手法亦有助提升食慾、改善便秘、減少夜驚等問題。若然家長曾參與專業的小兒推拿手法課程,或是於孩子接受治療期間,醫師曾指導合適的推拿手法,家長便可在家替孩子進行小兒推拿。以下部份,石醫師會介紹各種推拿手法。

捏脊 家長或醫者以拇指及食指,將脊柱兩邊皮膚捏起,沿着長強穴兩邊,推捏至大椎穴,亦即由腰骶臀部向上往肩頸方向,共捏20次,而最後3次時更採用「3捏1提」的方法,每捏3次,便稍加力度提起一下皮膚。最後,以右掌根從大椎推至長強,共10次。 功效:調和陰陽、疏通經絡、調理臟腑、祛滯消積

運八卦 幼兒掌心朝向上,醫師或家長以拇指指腹,在孩子的掌心順時針打大圈,推運200次。 功效:順運治寒,寬胸利膈,調和五臟

摩腹 醫師或家長用右手掌心,平貼於患兒神闕穴,即肚臍位,環繞肚臍,順時針打圈按100次,力度以帶動皮下肌筋為宜。 功效:推動脾胃,調理臟腑氣機

補脾經 幼兒屈曲拇指,醫師或家長以拇指,沿孩子的拇指指尖外側推向指跟,以1秒3次左右,合共推200至300次。

分題:補腎經 醫師或家長用拇指,沿着孩子的尾指尖根推向指尖,以1秒3次左右,合共推200至300次。

提升口肌能力

  1. 按揉幼兒的承漿穴,亦即唇下與下巴之間,打圈按約30次。
  2. 按揉幼兒的頰車穴,亦即兩邊牙骹位置,打圈按約30次。

改善運動功能發育遲緩 上肢部可選取於肩關節一帶的肩井穴、肩髎穴,手肘的曲池穴,手腕附近的陽池穴、合谷穴。下肢部取腰背部一帶的腎俞穴、命門穴、腰陽關、居髎穴,臀部大肌肉上的環跳穴,大腿、膝關節一帶的梁丘穴、血海穴、委中穴、足三里穴、陽陵泉穴、小腿大肌肉上的承山穴,腳腕一帶的解溪穴、崑崙穴等。

家長可用推、拿、按、揉、搓等手法於幼兒的肌肉上,以加強四肢大小關節活動,同時並需配合日常運動訓練。

家長注意事宜 每星期可以進行2至3次小兒推拿,惟患者適合哪一種手法,則按個別需要而定。石醫師提醒,家長如替孩子進行小兒推拿,動作宜輕柔,勿過分粗暴。另要留意,不要過份按壓頭頂、頭顱位置,以免囟門尚未閉合,或會傷及腦部發展。

針刺療法 針刺療法主要選任督二脈、膀胱經的背俞穴,一些與臟腑相關穴位,例如大椎、百會、腎俞、脾俞、關元等,以強化五臟功能。

  1. 下肢癱瘓軟弱無力:施針於髖關節及膝關節一帶,例如環跳穴、秩邊、陽陵泉、足三里。
  2. 腕下垂無力:選取手腕附近穴位的外關、陽池。 3.足內翻:選取絕骨、崑崙;足外翻:選取三陰交、太谿,選取腳踝附近的穴位。

頭針 頭針是指在頭部皮膚下進行針刺,以治療各種肢體痿弱、情緒、感觀疾病的一種方法。施頭針可根據臟腑經絡理論,在頭部選取相關經穴進行治療,或是根據大腦皮質的功能定位,在頭皮上劃分出相應的刺激區進行針刺。 智力發展遲緩,可選位於頭頂及額前的四神聰、印堂。額正中線可用於安定心神及治療頭面部疾病,例如頂顳前斜線,當中的上1/5段治下肢運動異常,如癱瘓、無力、關節痛等;中2/5段治上肢運動異常,如癱瘓、無力、關節痛等;下2/5段則治頭面部病證,如中樞性面癱、運動性失語、流涎、腦動脈硬化等五遲五軟的相關症狀。

幼兒不一定能接受針刺 透過藥物、小兒推拿作為治療,即使是年紀較少的幼兒也適合。若然病情較嚴重者,或是認知及學習能力有問題,因而需要調理情緒,可能需要採用針刺療法,但要視乎幼兒是否能夠接受。期間或需要家長的協助,以安定小朋友的情緒,才可施針。

食療

分題:蟲草花杜仲湯 功效:蟲草花有補氣益腎,增強體質的功效。杜仲味甘、性溫,歸肝、腎經,用於補肝腎、強筋骨。杞子有助補肝腎、益精血、明目、止渴。黨參、紅棗則益氣養血安神。

材料: 蟲草花50克 杜仲50克 黨參50克 杞子50克 紅棗5粒 薑2片 瘦肉適量

做法:

  1. 蟲草花、杜仲、黨參、杞子、紅棗洗淨,浸水備用;紅棗去核。
  2. 瘦肉汆水,備用。
  3. 鍋內注入清水,大火放入薑、瘦肉煲15分鐘。
  4. 放入所有藥材,水滾後煲15分鐘,轉細火煲約1小時。
  5. 加適量鹽調味,最後可額外放入一小撮杞子以熱湯浸泡,口感更佳。

四神粥 功效:淮山、茨實、茯苓、蓮子稱之“四神”,亦稱為“四臣”,具有健脾化濕、固腎補肺、養心安神之效。

材料: 淮山50克 茨實50克 茯苓50克 蓮子50克 陳皮少量 米少量

做法:

  1. 將所有材料洗淨,浸水,備用。
  2. 將淮山、茯苓、茯苓、蓮子一同打碎,或可保留原粒茨實、蓮子煲粥,保留口感。
  3. 煲滾水,放入所有材料同煮約1小時。
  4. 加適量鹽調味,即成。此粥療亦可加入豬肉片或雞肉絲、薑絲、蔥花伴粥享用。

以上的治療之藥、方、穴位等只作參考。各寶寶體質、情況不同,實際治療需咨詢您的中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