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灸
為中醫傳統療法,通過灸療法刺激腧穴,調整體內氣血流動,可緩解疼痛、改善血液循環、增強免疫系統、調整情緒。
為中醫傳統療法,通過灸療法刺激腧穴,調整體內氣血流動,可緩解疼痛、改善血液循環、增強免疫系統、調整情緒。
操作做法
根據病人需要
選定合適的穴位
一般7-15個位置
將中藥藥貼
外敷穴位上
一般維持45-120分鐘
可自行撕
待1小時後
才洗澡或沾水
療程日期
一伏
19/12(四)|20/12(五)| 21/12(六)| 22/12(日)| 23/12(一)
二伏
28/12(六)|29/12(日)| 30/12(一)| 31/12(二)| 02/01(四)
三伏
08/01(三)|09/01(四)| 10/01(五)| 11/01(六)| 12/01(日)
加強
18/01(六)|19/01(日)| 20/01(一)| 21/01(二)| 22/01(三)
基本治療(3次藥貼): $500
基本治療(4次藥貼): $600
綜合治療(3次藥貼+9日中藥治療 ) :$880
綜合治療(4次藥貼+12日中藥治療 ):$1100
2024年12月10日
或之前預約即有
$50
減免優惠
常見問題
天灸是灸法的一種,是透過辛溫中藥敷貼對人體穴位的刺激,促使皮膚泛紅充血,甚至起水泡,達到激發人體經絡循行,調和氣血,改善體質,提高免疫力,減少感冒,並抑制身體過敏反應,最終是治未病目的。
因此,中醫師會為你評估體質,選擇合適穴位進行敷貼,待 0.5小時至2小時後移除藥貼。
現時天灸的敷貼使用方法起源於戰國時期的《五十二病方》中以“薊”(即白芥子泥)敷百會以外用藥治療毒蛇咬傷的記載。直到晚清《理瀹駢文》是天灸療法發展成熟的標記,採用辛溫中藥外敷振奮人體陽氣,認為“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外治之藥亦即內治之藥,所異者法耳”。
三伏天及三九天都是根據中國古代人們長期觀測中總結出每年中最熱和最冷的兩段日子以定下的特性,為人進行針對性的灸法治療。
三伏天灸 | 三九天灸 | |
---|---|---|
敷貼時間 | 夏至後初伏 中伏 末伏 | 冬至後九天一次 |
節氣特點 | 一年最熱時侯 | 一年最冷時侯 |
人體生理特點 | 陽氣旺盛 | 陽氣收藏 |
治療特點 | 補充陽氣 ,預防冬季疾病發生 | 補陽護陽,補肺脾腎,是三伏天灸補充及延伸 |
對虛寒體質的人士十分適合。
- 呼吸疾病:過敏性鼻炎、哮喘、易感冒者、經常咳嗽等
- 消化疾病:慢性胃腸炎、胃脹痛、腹瀉、厭食等
- 小兒疾病:哮喘、食慾不振、厭食、易感冒者等
- 婦科疾病:月經不調、經痛、畏寒肢冷等
- 慢性痛症:頸椎病,肩周炎、腰痛、膝關節炎等
- 慢性皮膚疾病:濕疹、牛皮癬等
小朋友適合2歲以上進行天灸。
中醫認為小兒生理特點‘腠理疏鬆,潘籬不密’,意思是小兒皮膚疏鬆只有成人三分之一厚度,真皮層較薄,皮膚缺乏彈性故其天然屏障不閉密 ,敷貼時間應較成人短。當2歲及以
發燒(38°C以上)、兩歲以下幼兒、孕婦、哮喘急性發作期間、肺結核、白血病患者等不適宜接受天灸。此外,G6PD缺乏症、癌症患者,皮膚病、中藥過敏者、糖尿病、感冒,建議諮詢中醫師進行三九天灸。
- 天灸療法大多辛温性味中藥,敷貼可能引起局部皮膚泛紅,疼痛、痕癢、灼熱感,或可引致水泡及結痂的情況,屬於正常反應。
- 敷貼後應避免受風寒,亦避免戶外活動過度汗出。
- 藥貼移除後至少兩小時後洗澡。
- 藥貼後可能會有色素沉澱 ,一般而新陳代謝自然消失,其時間會因人而異。
家長應密切留意兒童的皮膚狀況,若小兒初次接觸天灸家長需反覆檢查有冇過敏反應或起水泡的灼傷反應。
天灸進行應避免食寒涼生冷、辛辣、煎炸油膩之食物。避免飲酒
另外應避免牛鵝肉、筍、海鮮等,以減低皮膚過敏及化膿的
一般人的敷貼時間1-2小時,老人家、小兒及皮膚易感敏者30-45分鐘即可,若敷貼期間皮膚發生嚴重疼痛不適或燒灼難忍感覺,須即時移除藥貼。
根據中醫師建議時間進行敷貼,亦建議天灸參加者可用手機的計時器提醒自己移除藥貼。
- 如敷貼局部皮膚泛紅、脫皮、痕痕等症狀,中醫師建議可外塗凡士林(亦可用茶樹綠豆濕敏軟膏)。
- 切忌抓破水泡避免造成感染。若水泡破損滲液,應使用生理鹽水清洗患處,外出時應以消毒紗布外敷。
- 家長需經常叮囑小朋友防止抓破敷貼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