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_logo

【主婦手和手癬難分清,難以自行判斷 】廖芷茵 醫師

手部痕癢不一定是主婦手

張女士,38歲,是一名家庭主婦,每個月都會去美甲工作室做指甲,但從7、8月開始,她的右手卻開始長小水泡、脫屑、還會發癢,患者以為是主婦手,嘗試帶手套清潔家居,並使用類固醇藥膏,症狀不見好轉,甚至感染到指甲,瘙癢難忍。經朋友介紹來診所求醫,經過醫師診斷後確診為鵝掌風(手癬),而並非主婦手。求診時見患者手掌及指間皮膚紅腫有水泡、滲水,邊界明顯,診斷屬濕熱型鵝掌風,治療以清熱祛濕的中藥為主,加以中低頻電療機滾動患處,刺激人體組織,降低皮膚敏感度,促進身體的自我修復能力,使皮膚消炎及達到即時止癢效果,減低痕癢對患者的困擾。

 

偏方不可亂試

坊間有偏方指,可以用蒜頭、白醋、米酒等浸手,達到消炎殺菌的作用,改善主婦手的情況。但其實主婦手的成因與真菌完全沒有關聯,不同於手癬。主婦手的成因是保護皮膚表層的油脂脫落,流失水分,皮膚變得乾燥,抵抗力減弱,引至手部發炎,秋冬天會更易誘發。雖然誘因與接觸刺激性物質有關,但中醫認為是因為易患主婦手的人體質都較「熱」、「濕」以及身體排毒機能較差。

 

主婦手?癬?濕疹?

主婦手是接觸性皮炎的一種表現,是指手部皮膚因為接觸刺激性物質而引起,通常是由於長時間接觸洗碗液、清潔劑、化學品等,導致皮膚受到刺激而出現紅腫、瘙癢、乾燥、發炎等症狀。這類皮炎有時可能會與手部真菌感染(俗稱癬)混淆,都是以引起手部瘙痒脫屑為主要症狀,西醫治療上亦有不同。對中醫而言,主要是辦證論治為主,基本分為濕熱型和血虛型。

鵝掌風(手癬)

主婦手(接觸性皮炎)

特徵 主婦手 手癬
主要症狀 皮膚有紅色皮疹、瘙癢、可能有水泡和結痂,邊緣不清,轉季惡化 皮膚有水泡、脫屑及增厚、乾裂,瘙癢,邊界明顯
皮疹類型 接觸性皮炎(亞急性濕疹) 鵝掌風
皮疹分佈 大多由手指伸延至手背,嚴重的甚至到手腕及手臂位置 主要在手指間、手掌
感染方式 通過接觸刺激性物質引起(如消毒用品,洗手液,化學物品) 通常由真菌感染,手部潮濕或接觸感染源(如香港腳)引起
西醫治療 避免接觸刺激性物質口服抗過敏藥外用爐甘石洗劑或類固醇藥膏 保持手部清潔和乾燥,口服抗真菌藥物和藥膏
常見人群 家庭主婦、醫護人員、清潔工、理髮師、過敏性體質人群、兒童 中青年,糖尿病、免疫低下人群

 

 

中醫臨床分型

1. 濕熱型

-起病急驟,皮損鮮紅腫脹

-有水泡,抓破時滲水,糜爛面潮紅

-發熱、腹脹、心煩、口渴

-治療以清熱祛濕為主

2. 血虛型

-皮膚乾燥痕癢,病情反復

-皮損肥厚乾燥,有鱗屑、抓痕及結痂。

-治療以滋陰養血為主

 

手癬和主婦手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皮膚病,由於症狀相似,發作部位皆是手部,難以自行判斷,有可能會誤診,特別是在香港持續炎熱潮濕的天氣下,容易令皮膚問題惡化,病情纏綿不斷,如懷疑自己患有手癬或主婦手,手上有水泡、紅疹、滲水等,不要自行購買市面上的藥物和藥膏,建議先尋求專業醫師的幫助,對症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