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發燒知多少?
發燒是一種常見的症狀,兒童更為多見。家長了解發燒的基本知識和應對方法,能減少不必要的焦慮,並有效處理兒童情況。
為什麼會發燒?
正常人體溫大約在36.5℃至37.5℃之間。當體溫超過38℃,即可被視為發燒。發燒通常是身體對抗感染的一種自然反應,如上呼吸道感染、手足口病、肺炎、尿道炎、扁桃腺炎等。身體透過升高體溫來抑制細菌、病毒的繁殖,並促進白血球的活動,加速免疫系統清除病原體的能力。
如果發燒同時出疹,可能是玫瑰疹、水痘、猩紅熱等。如果發燒持續不退,便要考慮是否患上川崎病、風濕熱、肺結核、腦炎、腦膜炎等嚴重疾病。
測量體溫方法 | 發燒溫度 | 優點 | 缺點 |
肛探 | 38℃ | 最準確,特別適合嬰幼兒使用。 | 測量過程稍不便,可能引起不適或抗拒。 |
耳探 | 38℃ | 快速、方便,適合較大的兒童。 | 需正確放置探頭,否則可能影響準確性;耳垢過多可能干擾測量。 |
額探 | 37.5℃ | 快速、無創,適合兒童使用。 | 容易受環境溫度影響,準確性較低。 |
口探 | 37.5℃ | 測量相對準確,適合較大兒童或成人。 | 需配合度高,進食或飲水後需等待至少30分鐘再測量。 |
腋探 | 37.3℃ | 簡單、安全,適合所有年齡段。 | 測量時間較長(約需5分鐘),準確性略低於其他方法。 |
*肛探、耳探、口探、腋探發燒溫度參考香港衛生署https://www.mdd.gov.hk/filemanager/common/information-publication/thermometer_chi.pdf
*額溫由於香港衛生署沒有明確標準,則參考台灣衛生福利部。https://www.cdc.gov.tw/File/Get/N3aR3jKmazwT1zJXjTge_A
甚麼時候需要急症治療?
雖然大部分發燒情況可以在家中處理,但以下情況需要立即就醫:
- 體溫超過40℃或持續高燒超過48小時。
- 呼吸困難、嚴重咳嗽或胸痛。
- 面色蒼白或轉藍、有皮下出血跡象。
- 昏迷、神智不清、精神恍惚、全身抽搐、頸梗僵直。
- 吞咽困難
- 嚴重嘔吐、腹瀉、脫水症狀。
- 特殊病史:如心臟病、癲癎或其他發燒不適症狀史。
如何處理發燒病童?
應約每4小時探熱至少一次,並記錄。應注意病童的精神狀態、其他伴隨症狀如嗜睡、呼吸困難或劇烈頭痛等。宜家中休息,選擇容易消化和不肥膩的食物,如粥,並且少食多餐。
1) 適當降溫
- 物理降溫:沖溫水浴或以溫水抹身,特別是額頭、腋下和四肢。亦可用退熱貼。
- 提供充足水分:給予兒童足夠飲料以補充水份,但不要過量引起嘔吐
- 確保環境通風:衣物要輕薄,室內保持涼爽但不寒冷,並切忌用風扇或冷氣直接吹向兒童。
2) 中醫小兒推拿
小兒推拿是傳統中醫療法,基於中醫基礎理論,通過推拿手法按摩特定部位或穴位,調節經絡氣血,使其相應臟腑產生變化,達到治療目的。兒童0-14歲都可以做小兒推拿,年紀越小,效果越好。小兒推拿可用於治療腹瀉、便秘、厭食、咳嗽、感冒、睡眠不安等問題,以下介紹兩個手法,幫助兒童舒緩發燒。
- 退六腑:沿前臂尺側即靠近尾指面的側面,從肘橫紋至腕橫紋成一直線,推約200次。
- 清天河水:在前臂內側正中,從腕部推至肘部,推約200次。
3) 服用退熱藥
若兒童發燒較高超過39℃,可適時服用退燒藥,但需注意退燒藥是為減緩發燒所出現之不適,讓兒童充分休息,切勿以體溫降到正常範圍而用藥。
常見的退燒藥成份有撲熱息痛(Paracetamol 又稱Acetaminophen),一般用於輕微發燒或頭痛,適量的撲熱息痛是安全,但過量也會出現中毒、肝臟損傷,謹記按不同產品的建議劑量用藥。
另一種常用的退燒藥是布洛芬(Ibuprofen),屬於口服非類固醇消炎藥(NSAIDs),有研究指比撲熱息痛有更快和長效的退熱效果,但相對可能導致更多副作用,如腸胃不適,所以建議隨餐或餐後服用,減少對胃部刺激。
阿士匹靈(aspirin)也有退燒作用,但有機會引起雷氏症候群及上消化道出血等嚴重副作用,不建議18歲以下兒童作退燒藥使用。